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
【图文】:
习的发展评估模块包含的核心功能点有:学习评价方案设定、学习交互数据采集与分析、多维评价结果展示、诊断标准设置等。学习元平台提供了基于过程性信息的评价服务。该服务为课程开发者提供评价方案设计工具。开发者可针对课程设置一定的评价方案,系统根据评价方案,结合不同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信息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评价结果并反馈给课程开发者和学习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查看自己的评价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基于过程的可视化评价(如图1)。图1学习者知识地图的可视化评价在这种可视化的个人知识地图中,中心节点表示当前用户,圆点代表知识点,知识点间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圆点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状态,红色表示当前用户还未完全掌握该知识点,蓝色表示该知识点是当前用户创建的,绿色表示当前用户已掌握了该知识点(余胜泉等,2014)。通过个人知识地图,学习者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努力与进展,激励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二、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深度学习都是与浅层学习相【学术时空】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38.
是人类所习得的知识在头脑中是以网状形式存储的,因此,新学习的知识一定要和原来的知识建立联系,,才能被纳入到新的知识体系中,并且建立持久的意义联系(段金菊等,2013)。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根据在线学习行为的维度、层级及其相关联系,借鉴学习的获得隐喻(AcquisitionMetaphor)、参与隐喻(ParticipationMetaphor)和知识创造隐喻(KnowledgeCreationMetaphor)(Hakkarainenetal.,2004),初步构建了基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社会知识网络”为一体的学习元平台的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如图2),以促进在线学习中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图2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在该模型中,学习者和教学者处于平等地位且可以进行教与学角色的互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活动设计,引导学习者自下而上动态实时地拓展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并通过二者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贯通学习行为的不同层级及其相关学习活动。在初始阶段,学习者通过学习资源与活动的整合开展接受式学习,初步建构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随着参与式学习的不断深入,基于知识交互的协同建构促进知识网络的发展,基于人际交互的网络节点生成促进人际网络的拓宽,个人学习网络动态形成并得到螺旋式发展;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学习者主动连接网络,通过创造性学习活动等以及基于活动的知识贡献与创造,构建群体的社会性知识空间,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1.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认知目标达成模型追求深层次的认知投入,在认知目标方面,主要强调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分析、评价、创造属于较高层次思维发展的能力目标(L·W·安德森等,2008),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16JZD043)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连玉;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J];现代技能开发;2000年10期
2 栾春晖,李靖,詹国梁;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3 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
4 沈福新;;学习漫议[J];群众;2007年03期
5 李伟;;关于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6 韩笑;;学习就是快乐的体验[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7 金惠;;从“快学习”到“慢学习”:尽享营养的学习盛宴[J];教学与管理;2013年04期
8 千洪范;;试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质[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9 吕文升;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10 F·J·笛凡司泰 ,赵兴中;学习过程的概念和理论[J];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时龙;;把握分析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2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马建为;;网络媒体下的学习[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4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谢晓芳;;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周之良;;研究学习科学,改善学习状况[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7 付巧英;;浅论任务型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8 陈宁;;一种学习心理模型的理论构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荐;;友善用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习科学的新发展[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张娜;;国内外学习投入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A];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北师范大学 李瑾瑜;校长:如何引领和促进教师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 龚春燕;实施新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N];中国教育报;2013年
3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网院运管中心副主任 刘涛;移动学习成为员工培训新趋势[N];中国邮政报;2014年
4 张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学习型公民 不断提升人的素质[N];广西日报;2003年
5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金美福;学习的道德和道德地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北师大二附中 王元华;学习的三重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许建华;学习流引擎 教育服务竞风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9 陈志远;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孙厚高;学习心理辅导刻不容缓[N];连云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亦宁;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马相春;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智慧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丽萍;自适应学习系统中学习者模型与教学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5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伊亮亮;CTCL范式下的微视频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8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玉芳;基于媒体素材库的学习内容构建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兰翠;M00C学习平台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航;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左扬扬;碎片化时代下企业微课程设计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冯丰;教育管理视角下的高中生学习倦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5 毛蕊;基于情境创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代晨阳;基于信息技术的问题解决型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房耿聿;美国终身学习法研究及启示[D];山西大学;2014年
8 李翠萍;《计算机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莉;翻转课堂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石茹;交互质量知觉、动机信念与学习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情绪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19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51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