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大学生焦虑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在应激生活事件与攻击性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9-09-02 10:26
【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焦虑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在应激生活事件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为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贝克焦虑量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的量表对山东省内12所高校99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基于Hayes的方法。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攻击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903,P0.01)。控制性别因素时,焦虑情绪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在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经由焦虑情绪产生的标准化间接效应为0.09,经由功能失调性态度产生的标准化间接效应为0.11(P值均0.01)。焦虑情绪调节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R2=0.010,P0.01)。结论焦虑情绪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在预防攻击性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探究应激生活事件对个体攻击性影响中,应考虑加入情绪和认知因素。
【图文】:

攻击性,焦虑水平,生活事件,大学生


差。结果显示,当调节变量为焦虑情绪时,交互效应项錫3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加入交互项时,决定系数增加了1.01%(P<0.01)。表明协变量为性别因素时,焦虑情绪调节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焦虑情绪的调节效应,用John-son-neyman法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焦虑在-6.103~9.647之间,简单斜率不为0。因为焦虑水平在1个标准差之下时没有数据存在,所以低焦虑取样本中的最低值,中等焦虑取均值,高焦虑取均值加1倍标准差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显示,简单斜率不为0。见表3。由图1表明,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强,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间的关系减弱。当调节变量为功能失调态度时,交互效应项无统计学意义(P=0.102),表明在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的关系中,功能失调性态度尚无统计学意义的调节作用。表3大学生焦虑情绪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在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间的调节效应(n=991)调节变量模型总结交互效应系数R2值△R2值简单斜率低焦虑中等焦虑高焦虑焦虑-0.010(-0.017~0.004)*0.230**0.010*0.32(0.25~0.38)**0.26(0.20~0.31)**0.174(0.10~0.25)**功能失调性态度0.002(0.000~0.003)0.532**0.003---注:*P<0.05,**P<0.01;()内数字为95%CI。图1大学生不同焦虑水平对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关系的调节3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及攻击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在经历外界刺激时,男性比女性体验到更高的焦虑情绪[9],且表现出较多的攻击性[5]。因此研究中介和调节效应时,将性别作为协变量,进而控制性别因素对统计结果的影响。焦虑情绪的双重效应表明,焦?

攻击性,焦虑水平,生活事件,大学生


差。结果显示,当调节变量为焦虑情绪时,交互效应项錫3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加入交互项时,决定系数增加了1.01%(P<0.01)。表明协变量为性别因素时,焦虑情绪调节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焦虑情绪的调节效应,用John-son-neyman法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焦虑在-6.103~9.647之间,简单斜率不为0。因为焦虑水平在1个标准差之下时没有数据存在,所以低焦虑取样本中的最低值,中等焦虑取均值,,高焦虑取均值加1倍标准差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显示,简单斜率不为0。见表3。由图1表明,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强,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间的关系减弱。当调节变量为功能失调态度时,交互效应项无统计学意义(P=0.102),表明在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的关系中,功能失调性态度尚无统计学意义的调节作用。表3大学生焦虑情绪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在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间的调节效应(n=991)调节变量模型总结交互效应系数R2值△R2值简单斜率低焦虑中等焦虑高焦虑焦虑-0.010(-0.017~0.004)*0.230**0.010*0.32(0.25~0.38)**0.26(0.20~0.31)**0.174(0.10~0.25)**功能失调性态度0.002(0.000~0.003)0.532**0.003---注:*P<0.05,**P<0.01;()内数字为95%CI。图1大学生不同焦虑水平对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关系的调节3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及攻击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在经历外界刺激时,男性比女性体验到更高的焦虑情绪[9],且表现出较多的攻击性[5]。因此研究中介和调节效应时,将性别作为协变量,进而控制性别因素对统计结果的影响。焦虑情绪的双重效应表明,焦?
【作者单位】: 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潍坊医学院“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立项项目(XT1407001)
【分类号】:G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欢;章建时;刘佳;冯瑞芳;钱倩;王家骏;;沈阳医学院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调查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杨翠英;霍建勋;;医科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04期

3 陈明琴;刘发勇;;高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10年01期

4 王雅倩;邹志超;;高中生学习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年02期

5 焦叶;王家骏;杨旭;李静慧;蒋大力;王爽;郭秀华;吕莹;张丽;;医学院校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调查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余欣欣;郑雪;;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关系的结构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2期

7 杨雪龙;朱坚;;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04期

8 余欣欣;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9 余欣欣;郑雪;;离异家庭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9期

10 李伦,王谦;大学生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特点[J];医学与社会;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晨;童媛添;范翠英;周宗奎;;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与网络交往成瘾:同伴亲密关系的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钟妮;青春发动时相、应激生活事件与女生内化性问题之间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伟霞;应激生活事件对广西师大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明琴;高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文凤;蒙古族高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30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530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f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