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技术促进深度学习:“个性化-合作”学习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2 09:04
【摘要】:深度学习是教育技术的重要诉求之一,其提倡主动性、批判性的有意义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真实社会情景和复杂技术环境中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将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以解决复杂问题,最终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M—C—I—L四类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需求,在"技术怎样促进学习"的多变量探索实验基础上设计的。在这四类课堂中,进行"个性化—合作"学习(PCL)单变量验证性实验,可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学业成绩,包含三方面:(1)L课堂的学业成绩提升幅度最大,学习者差异最小;(2)学优生成绩保持率同结论(1);(3)L课堂中对学困生的提升幅度最大,学优生最小;而其他三类课堂都是对学中生提升幅度最大,学困生最小。二是学习者互赖关系(LIR),L课堂中LIR与学业成绩、人际吸引力、社会支持和学习者自尊四个变量的效应量均高于其他课堂,达到显著水平。三是学习者对学习方式的反馈,包含五方面:(1)学生对PCL小组结构总体满意;(2)PCL学习方式受到大部分学习者赞同;(3)多向交互受到学习者的认可;(4)学习者希望教师深度参与到PCL学习过程;(5)学习者对多个学科中应用PCL充满期待。四是理论构建,主要包含四方面:(1)分析了PCL的六大要素及其关系;(2)归纳出PCL学习活动的五种结构;(3)得出了PCL的设计原型、内涵与模式;(4)提出了PCL的实施策略。
【图文】:

路线图,路线图,圈层


罢撸嘤鈌韪?性化指导。L课堂学习者个体认知起点分布,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1)“符号优先级”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竖式进退位”问题;(2)一个学习者存在1个或多个认知偏差,如1号学习者存在A、B、C三类。表3学科内容偏差分布表(二)实施过程1.操作路线依据探索性实验中的实施过程,本研究进一步明晰“学习方式”变量的控制过程和操作路线。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认知诊断中有学习者出现多个偏差的现象,研究设计了具有“循环”特征的“个性化-合作”学习操作路线图,如图1所示。图1“个性化-合作”学习操作路线图由图1可知:(1)对偏差仅1个的学习者来说,第1轮操作主要关注认知中的识记与领会;第2轮关注运用与分析;第3轮关注综合与评价。(2)对存在多个偏差的学习者来说,通过多轮来解决识记与领会的问题,并在与其他同伴的螺旋上升中,逐渐提高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能力。在图1的四个象限中标明了PCL课堂中每一轮的具体学号。(3)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多轮循环。1.小组分组第1轮:基于社会关系的自然分组。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以了解学生喜欢和谁以及什么类型的同学(如,成绩好或善于人际等)在同一小组学习,以此作为后续依据认知结构分组调整的基矗根据每一个同学被选的次数(详表略),用四个圈层(“E”指“基本科学型”)来表示班级的社会关系,由里到外分别为(详图略):中心人物圈层(被选10次以上)、亚中心人物圈层(5-9次)、一般人物圈层(2-4次)、边缘人物圈层(0-1次)。结果显示:(1)两极(第1、4圈层)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圈层(第2、3圈层);(2)中心人物符号优先级(A)自

学业成绩,课堂


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四、数据分析我们结合探索性实验的数据,详细阐释在“个性化-合作”学习中的学习者互赖关系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的研究数据与分析结果。(一)学业成绩直观数据1.四类课堂学业成绩比较四类课堂经过同一变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控制与干预,平均成绩及标准差如表11所示。由表11可知,从平均学业成绩维度来看,在四类课堂中,L课堂最高,I课堂最低,成绩排序为L>C>M>I;从标准差的角度来看,L课堂最小,I课堂最大,排序为L<C<M<I。四类课堂的平均学业成绩差值两两比较的结果如图6所示。图6四类课堂学业成绩均值差值图由图6可知:平均学业成绩最高的L课堂比最低的I课堂高16.28分,而L课堂与M课堂相差11.46分,这与探索性实验中相差12.02基本是一致的。2.学优生学业成绩保持率有研究者提出,合作学习可能对学困生较有效,而影响学优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因此,本研究特别关注了学优生学业成绩保持率。根据东京大学TAKAHASHINAOZUMI教授对学优、中、困三类学生的划分方法2:5:3[25],即学业成绩前20%为学优生;中间50%为学中生;后30%为学困生。本研究对前后测成绩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到,四类课堂学优生成绩保持率如表12所示,,排序为L>M>C>I;这与四类课堂学业成绩均值提高幅度一致。表12四类课堂学优生成绩保持率3.优-中-困三类学生成绩变化情况本研究根据2:5:3的理论,观测了四类课堂中学优、中、困三类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分数,如图7所示:图7优、中、困三类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分布图组内组间个体成绩小组均值成绩比例10%10%70%10%评价者组内成员其他小组教师教师学业成绩构成小组交互个体笔试学业成绩(平均值)83.2188.377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泽琪;对当前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宁夏教育;2002年Z1期

2 王礼娟;;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探微[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2期

3 冯惠敏,黄明东,杨旭升,汪晓清;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统计与层次分析[J];电力高等教育;1994年02期

4 李亚娟;;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方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孙传远;刘玉梅;;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6 刘刚;胡水星;高辉;;移动学习的“微”变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02期

7 论玉玲;;如何利用网络有效支持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J];中小学电教;2007年09期

8 彭文杰;;合理开展合作学习 高效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1期

9 宣曼一;李玉斌;雷绍南;;新浪UC在网络学习群体构建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0年09期

10 阮庚梅;浅谈自主性学习[J];青海教育;2003年Z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杨光;互动探究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

2 杜金山;高效课堂的八大支撑系统[N];中国教师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荣德;学生学习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职工大学微课资源及学习支持系统构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耿康乐;云计算支持的协作学习[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孟慧;网络教育学生学习持续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肖军玲;基于网络学习的可视化分析方法设计与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周志东;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校学习支持服务模型及实证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6 金禹含;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7 左有怞;移动学习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漆涛;什么样的学习最有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吴晶;关于网络学习研究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金霞;基于微博的协作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1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581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4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