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3 04:42
【摘要】:教育扶贫作为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教育扶贫政策。在政策梳理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构建的决策依据与结构内容进行分析,并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方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政策类型的模式转变、政策目标的调整与政策文本的表达与知晓进行了审辩性反思,最后对我国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总体特征进行讨论并提出参考建议。
【图文】:

教育扶贫,象限分布,政策体系


2016年底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这既是国家首个教育脱贫的五年规划,也是“十三五”时期教育脱贫工作的行动纲领。也就是说,从20世纪初以面向西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攻坚”为始,采取集中投入、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逐步从“大水漫灌”转变到“精耕细作”的帮扶。1958年,威伦斯基和勒博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福利两分法,即“补缺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补缺型”社会福利重视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强调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即只有当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失灵而难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时,国家和政府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此相对,“制度型”社会福利则重视国家和政府的作用,认为国家对于个人的福利需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张依靠国家和政府通过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提供个人所需的社会福利。英国学者蒂特马斯也提出过类似的划分标准。强调“普惠型”社会福利是一种面向全民的社会政策,旨在提升全民的福利水平。上述政策类型的溯源给政策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包含了“普惠型”的教育政策,同时也兼有“补缺型”的专项教育扶贫政策,尤其是在扶贫攻坚的最后时期,家庭和市场已经无法提供个体发展所需的福利待遇,国家担负起教育“最后一公里”的范畴。同时,作为国家公共政策层面的教育政策,既承担起国家责任,又行使国家权力。首先,以国家政策为杠杆和导向,撬动并指引地方政策的配套与投入,形成国家与地方共同负担的新常态;第二,提供帮扶的方式不断丰富,从财政补贴、转移支付到“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发地方治理的主动性,释放地方政府的活力;第三,政府帮扶形式注重机制建

教育扶贫,象限分布,政策体系


2016年底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这既是国家首个教育脱贫的五年规划,也是“十三五”时期教育脱贫工作的行动纲领。也就是说,从20世纪初以面向西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攻坚”为始,采取集中投入、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逐步从“大水漫灌”转变到“精耕细作”的帮扶。1958年,威伦斯基和勒博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福利两分法,即“补缺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补缺型”社会福利重视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强调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即只有当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失灵而难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时,国家和政府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此相对,“制度型”社会福利则重视国家和政府的作用,认为国家对于个人的福利需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张依靠国家和政府通过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提供个人所需的社会福利。英国学者蒂特马斯也提出过类似的划分标准。强调“普惠型”社会福利是一种面向全民的社会政策,旨在提升全民的福利水平。上述政策类型的溯源给政策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包含了“普惠型”的教育政策,,同时也兼有“补缺型”的专项教育扶贫政策,尤其是在扶贫攻坚的最后时期,家庭和市场已经无法提供个体发展所需的福利待遇,国家担负起教育“最后一公里”的范畴。同时,作为国家公共政策层面的教育政策,既承担起国家责任,又行使国家权力。首先,以国家政策为杠杆和导向,撬动并指引地方政策的配套与投入,形成国家与地方共同负担的新常态;第二,提供帮扶的方式不断丰富,从财政补贴、转移支付到“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发地方治理的主动性,释放地方政府的活力;第三,政府帮扶形式注重机制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康平贫困小学生“认亲”政府办公厅[J];新农业;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2582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582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3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