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特岗教师”生存状态问题与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07年辽宁省“特岗计划”组织实施以来取得成效显著。作为辽宁省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一项创新之举,在为广大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到基层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特岗教师”是辽宁省“特岗计划”的实施主体,更是辽宁省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希望,他们对计划实施成效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了解辽宁省“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发现其问题,分析其问题,提出其解决对策,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纳入辽宁省“特岗计划”中“特岗教师”的真实生存状态,本研究选择辽宁省南部、中部、西部地区的2007—2014年入职的44名“特岗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访谈法、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并以访谈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本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引言。本章主要是对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意义的阐述。第二章,相关概念及辽宁省“特岗计划”概述。主要界定了“特岗计划”、“特岗教师”、生存状态及“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概念,并对辽宁省“特岗计划”政策实施背景、政策发展及当前实施情况作简要概述。第三章,基于辽宁省“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本章是论文主要构成部分,从生活、工作、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四个方面来呈现辽宁省“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第四章,问题成因的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提出。基于本研究的第三章研究结果,辽宁省“特岗教师”生存状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辽宁省“特岗计划”的政策问题(二)辽宁省“特岗教师”的体制问题;(三)辽宁省“特岗教师”的机制问题;(四)辽宁省“特岗教师”的认识问题。笔者力求解决对策并提出以下建议:(一)进一步完善辽宁省“特岗计划”政策;(二)健全辽宁省“特岗教师”的体制;(三)建立灵活的辽宁省“特岗教师”的机制;(四)提高对辽宁省“特岗教师”的认识。
【关键词】:特岗教师 生存状态 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5.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20
- 一、问题提出8-9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9
- (一)研究目的9
- (二)研究内容9
- 三、文献综述9-16
- (一)辽宁省“特岗教师”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9-11
- (二)国家“特岗教师”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1-16
- (三)对当前已有文献研究的评价16
- 四、研究意义16-17
- (一)理论意义16
- (二)现实意义16-17
-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7-20
- (一)研究思路17-18
- (二)研究方法18-20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辽宁省“特岗计划”概述20-26
- 一、相关概念概述20-21
- (一)“特岗计划”20
- (二)“特岗教师”20
- (三)生存状态20-21
- (四)“特岗教师”生存状态21
- 二、辽宁省“特岗计划”概述21-26
- (一)辽宁省“特岗计划”实施背景21-23
- (二)辽宁省“特岗计划”实施情况23-26
- 第三章 基于辽宁省“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26-43
- 一、辽宁省“特岗教师”的生活26-31
- (一)工资收入26-28
- (二)福利待遇28-30
- (三)食宿条件30-31
- (四)个人情感31
- 二、辽宁省“特岗教师”的工作31-38
- (一)工作环境31-32
- (二)工作内容32-34
- (三)工作量34-37
- (四)人际关系37-38
- 三、辽宁省“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38-40
- (一)入职动机38-39
- (二)职业认识39-40
- 四、辽宁省“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40-43
- 第四章 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43-49
- 一、辽宁省“特岗教师”生存状态问题成因的分析43-45
- (一)关于辽宁省“特岗教师”的体制问题43-44
- (二)关于辽宁省“特岗教师”的机制问题44
- (三)关于辽宁省“特岗教师”的认识问题44-45
- (四)关于辽宁省“特岗计划”的政策问题45
- 二、辽宁省“特岗教师”生存状态问题改善建议45-49
- (一)健全辽宁省“特岗教师”的体制45-46
- (二)建立灵活的辽宁省“特岗教师”的机制46
- (三)提高对辽宁省“特岗教师”的认识46-47
- (四)进一步完善辽宁省“特岗计划”政策47-49
- 结束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一:访谈提纲53-54
- 附录二: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逸群;陈平水;;学生生存状态研究的理论框架建构[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刘晓飞;林盟初;;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教育本意的追寻[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马天健;;生存状态[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2年Z3期
4 本刊编辑部;冯欢;曲辉;李樱;白帆;;烦客时代 从流行情绪到生存状态[J];三月风;2013年06期
5 李小伟;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哲学思考——评方方小说集《过程》[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6 王健,丁武军;察隅P苋松孀刺疾毂ǜ鎇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俞宣孟;论生存状态分析的哲学意义[J];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8 李政涛;关注教师生存状态 提升教师生存质量[J];中小学管理;2005年09期
9 柴秀波;;从意义角度对生存状态的哲学考察[J];兰州学刊;2006年10期
10 刘晨晔;;人类三种基本生存状态与唯物史观多元主体实践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内在逻辑基础新探[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晓翠;;别一种生存状态——关于李小洛诗歌中“慢”的解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潘竹;;《周礼》中辨土、辨物观念与生态秩序[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七卷)[C];2009年
3 周由强;;简论我国法治与民众生存状态——兼评司法的人性化倾向[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贾星研;;夜色中的心情[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覃月学;;爱心行动——让留守儿童走出阴霾[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3)[C];2013年
6 吴晶晶;;长城之痛:古长城生存状态调查[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2期(“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专刊)[C];2006年
7 林红;;长安归读《高老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8 汪曦;张智敏;;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湖北省黄陂、潜江两地的调查[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沈娟;消费品外贸:定位决定生存状态[N];国际商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王婷;寻找共赢的生存状态[N];美术报;2007年
3 刘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调研中所见“小农”“小贩”生存状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单士兵;但愿“幸福指数”能真正反映生存状态[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 戎国彭;70亿后的数与质[N];杭州日报;2011年
6 陈芬森;作家笔下的城市农民的生存状态[N];文艺报;2006年
7 郭敬梅;透视民营企业的生存状态[N];北京日报;2000年
8 陈飞龙;文艺应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N];文艺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党淑琴;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状态[N];延边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乌云斯琴;京剧“角儿”们的生存状态[N];人民政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海舟;“破茧之初”: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及地区差异[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志平;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颖;民初奉天女性的生存状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范红丽;后学校布局调整时代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蒋丽娜;湖南省初中体育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林小芳;小学毕业班教师生存状态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玉龙;菏泽梅花拳生存状态与发展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6 史珍华;农村小学老龄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7 尹晓婷;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8 高洪勋;中职卫校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9 丁玉洁;独立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王符;辽宁省“特岗教师”生存状态问题与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特岗教师”生存状态问题与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9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