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20 11:06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加强和改善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诸侧面,用系统的、动态的、联系的观点,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对心理教育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文章主要借鉴认知学派的观点,力求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作者自1982年从教以来,对心理学怀着浓厚的兴趣,坚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担任校长以来,始终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成立“心理教育实验班”,进行了系统的尝试。文章提出的主要观点如下:(1)要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各育进行多元整合;(2)“共感”是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素质;(3)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潜件”建设;(4)利导思维、软硬思维、超越思维、换位思维、双赢思维能有效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5)家庭教育应注意“权威一关心分析图”,增强“父母意识\ 遵循“十二法则\(6)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象、创建健康的“组织文化”,是增进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新途径。 本文作者翁乾明,福州人,1956年出生,现任省一级达标中学三明二中校长,特级教师,福建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绪论
一. 不能把心理偏差简单地等同于品德问题
(一) 学生心理问题加剧及其原因浅析
(二) 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联系
1. 德育与心育的区别
2. 德育与心育的联系
⑴育人目标上二者相互一致
⑵教育内容上二者相互交叉
⑶教育方法上二者相互补充
⑷心理机制上二者都要内化
(三) 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
1. 对“健全的人格”的认识
2.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四) 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 实现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
二. 要在学校中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渗透心理教育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和积极对策
1. 几种消极倾向
⑴形式化
⑵课程化
⑶医学化
⑷个别化
⑸德育化
2. 全员全程全方位心育的基本观点
3. 若干积极对策
⑴领导重视
⑵教师培训
⑶渠道畅通
⑷方法创新
⑸“三件”支持
(二) “共感”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素质
1. 关于共感
⑴共感的概念
⑵共感在学校
2. 共感下的倾听
⑴“听”的误区
⑵倾听的奇效
3. 共感下的询问
⑴询问的类型
⑵询问的时机
⑶询问的数量
⑷询问的方式
⑸询问的层次
⑹询问的质量
(三) 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心理教育的系统尝试
1. “心理教育试验班”的成立
⑴成立背景
⑵操作方法
⑶四个考虑
⑷基本假定
⑸工作原则
⑹实验成果
2. “心理教育试验班”的启示
三. 要努力增强学生对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
(一) 自我调控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二) 艾利斯的ABC理论
1. ABC理论概要
2. ABC理论的有效性
(三) 几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1. 利导思维
⑴利导思维的概念
⑵示例及分析
2. 软硬思维
⑴软硬思维的概念
⑵示例及分析
3. 超越思维
⑴两个范例
⑵概念图式
⑶展示智慧
4. 换位思考
⑴换位思考的概念
⑵示例及分析
5. 双赢思维
⑴四种典型的关系
⑵双赢呼唤包容性
⑶双赢与社会交换理论
(四) 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四. 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心理教育意识势在必行
(一) 权威—关心分析图
(二) 改善亲子的交往模式
(三) 家庭教育的若干法则
1. 学生“六缺乏”
2. 家教“五偏差”
3. 反思“五方面”
4. 遵循“十二法则”
5. 注意“十二戒”
(四) 高中生所喜欢的父母特点
1. 理解尊重
2. 作风民主
3. 父母恩爱
4. 爱而不宠
5. 严而有度
6. 善于倾听
(五) 培养良好的父母意识
1. 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2. 营造家庭“共感”氛围
3. 对人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4. 保持理智的态度
五. 从自我意象着手增进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1. 教师心理问题管窥
2. 关于“师源性障碍”
(二) 教师要建立积极丰满的自我意象
1. 自我意象概念
2. 克服消极的自我意象
3. 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⑴强化工作价值感
⑵增强工作的胜任感。
4. 从“敬业”到“乐业”
5. 提升精神境界
6. 立即着手改善自我意象
(三) 建立健康、和谐的学校组织文化
1. 关于“组织文化”
2. 健康组织文化的若干特征
⑴对组织目标高度认同
⑵进行有建设性的反馈
⑶普遍感受到组织温暖
3. 健康组织文化的创建
(四) 教师也要学会自我调适
1. 进行理性思考
2. 自觉减轻压力
3. 学会主动放弃
4. 善于自我放松
5. 弥补性格缺陷
6. 谋求升华补偿
六. 简短的结语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心理辅导技术专题之二 学校心理咨询中询问的运用[J]. 王俊山. 人民教育. 2000(11)
[2]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 姚本先. 中国教育学刊. 2000(04)
[3]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 张伟. 中国教育学刊. 2000(01)
本文编号:2927759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绪论
一. 不能把心理偏差简单地等同于品德问题
(一) 学生心理问题加剧及其原因浅析
(二) 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联系
1. 德育与心育的区别
2. 德育与心育的联系
⑴育人目标上二者相互一致
⑵教育内容上二者相互交叉
⑶教育方法上二者相互补充
⑷心理机制上二者都要内化
(三) 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
1. 对“健全的人格”的认识
2.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四) 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 实现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
二. 要在学校中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渗透心理教育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和积极对策
1. 几种消极倾向
⑴形式化
⑵课程化
⑶医学化
⑷个别化
⑸德育化
2. 全员全程全方位心育的基本观点
3. 若干积极对策
⑴领导重视
⑵教师培训
⑶渠道畅通
⑷方法创新
⑸“三件”支持
(二) “共感”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素质
1. 关于共感
⑴共感的概念
⑵共感在学校
2. 共感下的倾听
⑴“听”的误区
⑵倾听的奇效
3. 共感下的询问
⑴询问的类型
⑵询问的时机
⑶询问的数量
⑷询问的方式
⑸询问的层次
⑹询问的质量
(三) 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心理教育的系统尝试
1. “心理教育试验班”的成立
⑴成立背景
⑵操作方法
⑶四个考虑
⑷基本假定
⑸工作原则
⑹实验成果
2. “心理教育试验班”的启示
三. 要努力增强学生对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
(一) 自我调控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二) 艾利斯的ABC理论
1. ABC理论概要
2. ABC理论的有效性
(三) 几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1. 利导思维
⑴利导思维的概念
⑵示例及分析
2. 软硬思维
⑴软硬思维的概念
⑵示例及分析
3. 超越思维
⑴两个范例
⑵概念图式
⑶展示智慧
4. 换位思考
⑴换位思考的概念
⑵示例及分析
5. 双赢思维
⑴四种典型的关系
⑵双赢呼唤包容性
⑶双赢与社会交换理论
(四) 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四. 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心理教育意识势在必行
(一) 权威—关心分析图
(二) 改善亲子的交往模式
(三) 家庭教育的若干法则
1. 学生“六缺乏”
2. 家教“五偏差”
3. 反思“五方面”
4. 遵循“十二法则”
5. 注意“十二戒”
(四) 高中生所喜欢的父母特点
1. 理解尊重
2. 作风民主
3. 父母恩爱
4. 爱而不宠
5. 严而有度
6. 善于倾听
(五) 培养良好的父母意识
1. 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2. 营造家庭“共感”氛围
3. 对人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4. 保持理智的态度
五. 从自我意象着手增进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1. 教师心理问题管窥
2. 关于“师源性障碍”
(二) 教师要建立积极丰满的自我意象
1. 自我意象概念
2. 克服消极的自我意象
3. 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⑴强化工作价值感
⑵增强工作的胜任感。
4. 从“敬业”到“乐业”
5. 提升精神境界
6. 立即着手改善自我意象
(三) 建立健康、和谐的学校组织文化
1. 关于“组织文化”
2. 健康组织文化的若干特征
⑴对组织目标高度认同
⑵进行有建设性的反馈
⑶普遍感受到组织温暖
3. 健康组织文化的创建
(四) 教师也要学会自我调适
1. 进行理性思考
2. 自觉减轻压力
3. 学会主动放弃
4. 善于自我放松
5. 弥补性格缺陷
6. 谋求升华补偿
六. 简短的结语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心理辅导技术专题之二 学校心理咨询中询问的运用[J]. 王俊山. 人民教育. 2000(11)
[2]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 姚本先. 中国教育学刊. 2000(04)
[3]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 张伟. 中国教育学刊. 2000(01)
本文编号:2927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92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