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
发布时间:2021-01-08 23:43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技术化变革也在进行当中,其中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改革的重心。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学,学习就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修行”就要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就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则能很好的补充传统课堂存在的缺点,知识内化作为重点放在课上,而知识的传递在课前进行。而本论文当中课前的学习材料主要是以微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在课上则推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之一,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需要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做的研究工作包括:1.收集和翻转课堂相关的各类资料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翻转课堂的发展、特点和优点。2.调查分析学生特点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针对其现有的教学状况,自己制作配套的微视频,并构建了课上、课下结合的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将构建的模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并对应用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不断的进行更改。通过研究得出了以...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翻转课堂阐释
2.1.1 翻转课堂
2.1.2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2.2 微视频相关阐释
2.2.1 微视频的基本含义
2.2.2 微视频的特点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混合学习理论
2.3.2 微学习理论
2.3.3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2.3.4 自主合作学习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3.1 学生和教学发展现状
3.1.1 高校学生的特点分析
3.1.2 教学现状分析
3.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1 必要性
3.2.2 可行性
3.3 微视频的开发
3.4 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3.4.1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分析
3.4.2 构成部分分析
3.4.3 教学实施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标
4.2 实验基础
4.2.1 实验课程
4.2.2 实验对象
4.2.3 教学环境
4.3 实验变量
4.3.1 无关变量的的识别与控制
4.3.2 实验变量设计
4.4 实验过程
4.4.1 实验教学
4.4.2 实验测试
4.5 研究结论
4.5.1 优点
4.5.2 弊端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本文编号:2965541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翻转课堂阐释
2.1.1 翻转课堂
2.1.2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2.2 微视频相关阐释
2.2.1 微视频的基本含义
2.2.2 微视频的特点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混合学习理论
2.3.2 微学习理论
2.3.3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2.3.4 自主合作学习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3.1 学生和教学发展现状
3.1.1 高校学生的特点分析
3.1.2 教学现状分析
3.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1 必要性
3.2.2 可行性
3.3 微视频的开发
3.4 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3.4.1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分析
3.4.2 构成部分分析
3.4.3 教学实施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标
4.2 实验基础
4.2.1 实验课程
4.2.2 实验对象
4.2.3 教学环境
4.3 实验变量
4.3.1 无关变量的的识别与控制
4.3.2 实验变量设计
4.4 实验过程
4.4.1 实验教学
4.4.2 实验测试
4.5 研究结论
4.5.1 优点
4.5.2 弊端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本文编号:2965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96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