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的关系——基于社会支持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1-02-06 04:47
为探讨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的关系及自我控制与社会支持在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东北三省1 081名初中生,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反社会过程筛查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进行测量,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自我控制和社会支持在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欺凌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分别与社会支持、校园欺凌呈负相关,而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之间、自我控制与社会支持间呈正相关。通径分析发现,反社会行为特质可以直接预测校园欺凌,自我控制与社会支持在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文章来源】: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19(06)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1. 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9]。
2.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10]。
3.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11]。
4. 反社会过程筛查表自评版[12]。
(三) 统计处理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不同人口学特征各量表评分比较
(二) 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和校园欺凌间的相关性
(三) 自我控制、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四讨论
(一) 校园欺凌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比较分析
(二) 自我控制与社会支持在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的关系分析
(三) 教育建议
1. 注重性别差异, 降低男生校园欺凌的高发率, 警惕女生校园欺凌的蔓延。
2. 加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 减少初中生冲动性行为。
3. 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 培养初中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儿童及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的中文版修订及初步应用[J]. 罗雪峰,陈启山,沐守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4)
[2]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攻击的关系:自尊、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J]. 李相南,李志勇,张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2)
[3]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J]. 刘婉,万宇辉,陶芳标,郝加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3)
[4]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 胡春光.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01)
[5]反社会过程筛查表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的初步应用[J]. 刘明亮,程姣,邓俏文,黄雨嫣,邓嘉欣,曾红,王孟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6)
[6]中学生传统与网络欺凌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J]. 张野,张珊珊,刘琳,吕晓敏.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08)
[7]冷酷无情特质:一种易于暴力犯罪的人格倾向[J]. 肖玉琴,张卓,宋平,杨波.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9)
[8]未成年犯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黄曼,史滋福,刘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4)
[9]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J]. 叶悦妹,戴晓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5)
[10]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 陈海珍,池桂波,李文立. 现代预防医学. 2008(12)
博士论文
[1]特质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D]. 潘伟刚.西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20176
【文章来源】: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19(06)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1. 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9]。
2.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10]。
3.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11]。
4. 反社会过程筛查表自评版[12]。
(三) 统计处理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不同人口学特征各量表评分比较
(二) 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和校园欺凌间的相关性
(三) 自我控制、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四讨论
(一) 校园欺凌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比较分析
(二) 自我控制与社会支持在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的关系分析
(三) 教育建议
1. 注重性别差异, 降低男生校园欺凌的高发率, 警惕女生校园欺凌的蔓延。
2. 加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 减少初中生冲动性行为。
3. 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 培养初中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儿童及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的中文版修订及初步应用[J]. 罗雪峰,陈启山,沐守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4)
[2]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攻击的关系:自尊、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J]. 李相南,李志勇,张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2)
[3]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J]. 刘婉,万宇辉,陶芳标,郝加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3)
[4]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 胡春光.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01)
[5]反社会过程筛查表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的初步应用[J]. 刘明亮,程姣,邓俏文,黄雨嫣,邓嘉欣,曾红,王孟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6)
[6]中学生传统与网络欺凌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J]. 张野,张珊珊,刘琳,吕晓敏.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08)
[7]冷酷无情特质:一种易于暴力犯罪的人格倾向[J]. 肖玉琴,张卓,宋平,杨波.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9)
[8]未成年犯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黄曼,史滋福,刘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4)
[9]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J]. 叶悦妹,戴晓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5)
[10]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 陈海珍,池桂波,李文立. 现代预防医学. 2008(12)
博士论文
[1]特质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D]. 潘伟刚.西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20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02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