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14:00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不仅成为国内政府的陪都,也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伴随着人流大量涌入重庆,大量难童也随之涌入。在这种背景下,难童的组织和救济刻不容缓,难童教育工作也应运而生。以往对于抗战时期教育的研究,往往偏重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研究也相对比较深入,而对于抗战时期儿童教育尤其是难童教育的研究相对薄弱,许多资料都还沉睡在档案馆里,没有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分析,没有开展较为深入地研究。从搜寻到的资料看,现成的专著和文章也不多,必须通过阅读各种浩繁的资料后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本研究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抗战时期重庆的难童教育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本研究试图着重阐述以下方面的内容:难童的来源和类型,意在获取难童的基本信息,作为开展研究的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难童教育的发展阶段,勾勒出难童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对于难童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前人的研究中尚未涉及,既有研究的困难但又非常必要;难童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童军训练、职业技能教育、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这是研究的重点;难童教育的特点,意在对难童教育作进一步的探讨,这是研究的拓展和深化;难童教育的意义与成效,即开展难童教育的必要性和开展之后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难童教育的历史启示。总之,要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的研究,要勾勒出重庆难童教育的发展阶段和脉络,深入探讨重庆难童教育开展的情况,阐述难童教育的意义,为今天的儿童教育提供历史的借鉴。
【关键词】:抗战时期 重庆 难童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9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缘起9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核心概念界定10-11
  • 1.3.1 抗战时期10
  • 1.3.2 难童10-11
  • 1.4 研究现状11-15
  • 1.5 研究方法15-17
  • 1.5.1 文献研究法15-16
  • 1.5.2 比较法16
  • 1.5.3 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措施16-17
  • 2 抗战时期重庆难童的来源和特征17-24
  • 2.1 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来源17-20
  • 2.2 抗战时期重庆难童类型20-24
  • 2.2.1 难童性别比例20-22
  • 2.2.2 难童年龄比例22-23
  • 2.2.3 难童受教育程度23-24
  • 3 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的发展历程24-37
  • 3.1 难童教育的起步(1937年7月-1938年6月)24-25
  • 3.1.1 民间机构率先开展难童救济工作24-25
  • 3.1.2 国民政府开始重视难童教育25
  • 3.2 难童教育的初步发展(1938年6月-1940年)25-29
  • 3.2.1 国民政府颁布难童教育管理办法25-27
  • 3.2.2 民间机构广泛开展难童教育27-28
  • 3.2.3 国民政府主动介入难童教育28-29
  • 3.3 难童教育的不断完善(1940年11月-1945年)29-37
  • 3.3.1 难童教育纳入政府规范管理29-30
  • 3.3.2 国民政府和民间机构共同承担难童教育责任30-37
  • 4 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的主要内容37-44
  • 4.1 大力开展文化教育37-39
  • 4.2 不断强化思想教育39-40
  • 4.3 组织开展童军训练40
  • 4.4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40-41
  • 4.5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41-44
  • 5 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的成效44-47
  • 5.1 难童得到有效救济和养育44
  • 5.2 难童得到了教育和深造的机会44-45
  • 5.3 难童得到了习艺和走向社会的训练45-47
  • 6 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的特点47-49
  • 6.1 团体相互合作47
  • 6.2 政府主动介入47-48
  • 6.3 教育管理专业化48
  • 6.4 政府加强引导48-49
  • 7 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的历史意义与启示49-53
  • 7.1 历史意义49-50
  • 7.1.1 扩大了战时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49
  • 7.1.2 促进了儿童公育事业的发展49-50
  • 7.1.3 增强了抗战的后备力量50
  • 7.2 历史启示50-53
  • 7.2.1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50-51
  • 7.2.2 儿童教育应该纳入制度化管理51
  • 7.2.3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开展儿童教育51-52
  • 7.2.4 爱国主义要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52-53
  • 8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热烈庆祝北京育才学校成立七十周年[J];中国德育;2007年08期

2 徐仲林;李定开;;一所民主抗日的学校——育才学校概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04期

4 李立;;品质在文化滋养中提升——对话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校长张军[J];四川教育;2010年04期

5 罗娜;;一扇开向艺术天地的窗——遂宁安居育才学校选修课小记[J];今日中学生;2011年31期

6 杨卫红;;让行知育才学校的钟声更加悠扬[J];上海教育;2013年07期

7 ;让孤儿的童年充满阳光——连云港市灌南县育才学校[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8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育才学校[J];教育艺术;2013年03期

9 孙永河,孙岩;东北育才学校之卷[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4年05期

10 张慧君;以爱为师 以爱育人──记北京育才学校教师濮存惠[J];北京教育;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琛;;东北育才学校集团化运作的办学模式研究[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2 朱敬;;精心办学 爱心育才——记一所山区孩子理想中的学校[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陈立英;;以德立校 创新攀升[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1)[C];2013年

4 王峥;;陶行知的育才学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汤永锋;;教育:真善美的创造[A];庆祝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专刊[C];2010年

6 陈明寿;;为每个学生设计成才之路[A];'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志刚邋通讯员 张斌;酒泉市育才学校:深化禁毒教育链条[N];人民公安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周元元 实习生 韦淑凤;故地气象新 故人情谊浓[N];南宁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苏婷;北京育才学校借外智引高才育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采写 周波;四川教育新名牌:七中育才学校(东区)[N];成都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虞珊珊 通讯员  项硕 王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N];广西日报;2007年

6 本刊记者 杨鑫;石林育才学校遍地开花[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7 易博文;育才学校应急演练井然有序[N];湖南日报;2008年

8 记者 郭宏颖;市政府奖励东北育才学校30万元[N];沈阳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玲 实习生 蓝文欣;友谊的种子在那个冬天萌芽[N];南宁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董郁玉;北京育才学校牵手“好家长”[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菁;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苇;广西援越学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宏宜;广西援越学校的历史及其现实作用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登杰;抗战初期重庆育才学校音乐组办学理念与实践[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难童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18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7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