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反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05:05
本文关键词:教师的“反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对待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教师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且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顺应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然而在教育中有不可避免的有着一些教师的“反行为”,即表面顺从,实际上却做着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教师通过其“反行为”来表达着不同意见。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教师“反行为”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首先对高王凌及斯科特的“反行为”的理论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分析教师“反行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反行为”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教师“反行为”的表现,研究教师话语权的争夺,无作为的教学,不合作和过场化以及利益化的课外教学行为。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教师“反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教师“反行为”的原因,分别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 反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5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绪论9-16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11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10
-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10-11
- 三、文献综述11-13
- (一)“反行为”及教师“反行为”研究综述11-12
- (二)教师的阻抗的研究分析12-13
- (三)教师与国家的关系及教师的利益的研究分析13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13-14
- 五、本题目的创新之处14
- (一)不同于标准化的研究14
- (二)不同于“正向”的研究14
- 六、研究方法14-16
- (一)文献分析法14-15
- (二)观察法15
- (三)访谈法15-16
- 第二章 教师“反行为”的理论及特点16-23
- 一、教师“反行为”理论分析16-18
- (一)“反行为”理论分析16-17
- (二)教师的“反行为”理论分析17-18
- 二、教师“反行为”的特点18-23
- (一)“反行为”的个体化19-20
- (二)适度遵从与谨慎反抗20-21
- (三)低姿态、隐蔽性的小动作21-22
- (四)目标的具体利益性22-23
- 第三章 教师“反行为”的表现23-29
- 一、话语权的争夺23-24
- (一)教师弱势的话语权23
- (二)隐蔽的争夺话语权23-24
- 二、无作为的教学24-25
- (一)教学内容的保留24
- (二)教学准备的不足24-25
- 三、过场化的教学25-27
- (一)非实质性的教学25-26
- (二)表演性的应对检查26-27
- 四、利益化的课外教学行为27-29
- 第四章 教师“反行为”的作用及影响29-33
- 一、教师“反行为”的积极影响29-31
- (一)促使教师某些基本利益的合理化29-30
- (二)促使教育政策及制度的合理有效30-31
- 二、教师“反行为”的消极影响31-33
- (一)冲破了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31
- (二)阻碍了国家教育政策及教育制度的实施31-32
- (三)降低了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32-33
- 第五章 教师的“反行为”原因分析33-43
- 一、内部原因分析33-37
- (一)内在意识的驱动33-34
- (二)教育习惯的定式34-35
- (三)自由个性的追求35
- (四)专业化成长的不足35-36
- (五)自身利益的驱动36-37
- 二、外部原因分析37-43
- (一)国家政策制度上37-40
- (二)社会地位及社会环境40-42
- (三)学校及课堂教学中的原因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47-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熹;规范逻辑与行为准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06期
2 吴学华;谈教师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教育性[J];文科教学;1996年03期
3 集体;吴绪柱;;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歌[J];校园歌声;2006年11期
4 王W氀,
本文编号:321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2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