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3 20:09

  本文关键词: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童年中晚期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在这段时期不仅要面对即将而来的升学压力(小升初),而且也要为即将到来的青春期做好相应的准备。除此之外个体还要应对周遭环境中的一切压力源,如作业负担、师生关系等,所有的这些经历使得个体获得自身独有的对世界的认知和经验,并影响个体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个体一种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在面临压力情境时可以作为一种内外部的应对资源帮助个体度过难关,这种积极的经验会进一步促进个体心理一致感的发展。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家庭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当个体应对压力情境时,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儿童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条件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并成为应对压力的有效资源,加速心理一致感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个体保持心理健康。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水平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有重要影响。以往关于心理一致感的研究主要集中考察诸多因素,如应对方式、幸福感等和心理一致感之间的关系。而本研究关注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及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整体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起始的心理一致感水平高于男生,但发展速度低于男生。(2)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与同伴关系和父母接纳温暖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拒绝惩罚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3)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呈现3条异质性发展轨迹:高-上升组,中等-上升组,低-稳定组。(4)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轨迹亚组的成员身份特征。
【关键词】:心理一致感 同伴关系 父母接纳温暖教养方式 父母拒绝惩罚教养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9-20
  • 1 心理一致感9-13
  • 1.1 心理一致感的提出9
  • 1.2 心理一致感的概念9-10
  • 1.3 心理一致感的影响因素10-11
  • 1.4 心理一致感的发展11
  • 1.5 心理一致感的相关研究11-13
  • 1.5.1 心理一致感与归因方式、应对方式的相关11-12
  • 1.5.2 心理一致感与孤独、抑郁、自尊、焦虑的相关12-13
  • 2 教养方式13-15
  • 2.1 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13-14
  •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一致感之间的关系14-15
  • 3 同伴关系15-17
  • 3.1 同伴关系的界定15-16
  • 3.2 同伴关系与心理一致感之间的关系16-17
  • 4 潜变量增长模型17-20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20-22
  • 1 问题提出20
  • 2 研究假设20-22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22-41
  • 1 被试22
  • 2 研究工具22-23
  • 2.1 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22
  • 2.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CRPR)22-23
  • 2.3 同伴提名法23
  • 3 数据收集与处理23
  • 4 研究结果23-35
  • 4.1 心理一致感、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23-25
  • 4.2 心理一致感、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25-26
  • 4.3 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无条件模型26-27
  • 4.4 心理一致感发展轨迹的性别差异27-28
  • 4.5 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同伴关系的影响28-30
  • 4.6 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30-32
  • 4.6.1 父母接纳温暖教养方式对心理一致感发展轨迹的影响30-31
  • 4.6.2 父母拒绝惩罚教养方式对心理一致感发展轨迹的影响31-32
  • 4.7 心理一致感轨迹亚组的发展及相关因素32-35
  • 4.7.1 心理一致感轨迹亚组条数的确定32-33
  • 4.7.2 心理一致感轨迹亚组的性别差异33-34
  • 4.7.3 心理一致感轨迹亚组与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34-35
  • 5 讨论35-38
  • 5.1 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35
  • 5.2 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发展轨迹的性别差异35-36
  • 5.3 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对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发展的影响36-37
  • 5.3.1 同伴关系对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发展的影响36-37
  • 5.3.2 父母教养方式对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发展的影响37
  • 5.4 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异质性亚组发展轨迹37-38
  • 5.5 早期的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及性别对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轨迹亚组发展的预测38
  • 6 研究的意义、不足与展望38-39
  • 7 结论39-41
  • 参考文献41-46
  • 附录46-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梅;姚本先;;心理一致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研究;2008年06期

2 奚桃;张仲明;肖钟萍;雷园媛;;国内外心理一致感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3 包蕾萍;;心理一致感对失业者压力体验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4 蔡亮;张仲明;李红;;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压力情境下的情绪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13年04期

5 周厚余;郑全全;;心理一致感的潜结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6 陶让;;全国林业美术训练班在成都举办[J];野生动物;1983年05期

7 周颖;李滢;刘俊升;;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压力应对中的中介效应检验[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8 李玉姣;李振兴;郭成;;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刘俊升;周颖;魏超波;;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发展及其应激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7期

10 郑新夷;管晶晶;;大学生自我与他人表征对心理一致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包蕾萍;;心理一致感对失业者压力体验的中介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俊升;周颖;;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应付方式特点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何玉梅;姚本先;;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生活应激及其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看到了“三项教育”取得的明显成效[N];人民公安报;2001年

2 余增明;让败诉方败得心服口服[N];江苏经济报;2001年

3 特约通讯员 马颖 记者 马三成;一人一把椅 两人一张桌[N];解放军报;2001年

4 记者 李永为;畅谈考察感受 积极参政议政[N];吉林日报;2000年

5 记者 刘廷艳;同舟共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协商新报;2006年

6 曲铤 李丽辉 孙成海;龙山区培训社区干部力度大[N];辽源日报;2005年

7 杨 锐;创建学习型党支部 培养知识型公务员[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本版编辑 记者  张新民 记者  李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N];天津日报;2006年

9 陈显和 张冲生 朱绍军;坚持把保障重心放在基层[N];人民武警;2003年

10 海鹰 范士友;全市各级团组织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N];新乡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倩;蚁族群体压力构成、心理一致感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杨红培;冠心病患者心理一致感、A型行为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李静;乳腺癌患者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心理一致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曾子芸;幼儿母亲的社会支持、心理一致感及其教养方式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5年

5 肖体慧;不同心理一致感水平大学生认知偏向特点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沈娅歆;中职生学习投入、大五人格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武云露;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生活节奏、心理健康的关系:三年追踪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洪利;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蔡亮;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压力情境下的情绪反应特点及面孔情绪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胡朋利;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及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童年中晚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轨迹: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22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7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