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8 20:44
本研究对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对高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进行干预,以其对降低攻击性行为提出教育建议。本研究在某高职院校先后抽取被试2078名,预测对象578名,有效被试541名,正式施测1500名,有效被试1350名。采用了修订的高职生版《Buss-Perry攻击性行为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团体辅导干预研究,通过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女性学生在愤怒、间接攻击和敌意维度显著高于男性学生,男性学生在身体攻击维度显著高于女性学生。“二年级” “三年级”“四年级”群体在身体攻击维度显著高于“一年级”群体,“二年级”群体在间接攻击维度显著高于“一年级”“三年级”群体,“四年级”群体在间接攻击维度显著高于“三年级”群体。“县或乡镇” “农村”群体在敌意维度显著高于“城市”群体。“文科”群体在愤怒维度显著高于“理科”“工科”群体,“理科”“工科”群体在身体攻击维度显著高于“文科”群体。非独生子女在愤怒、间接攻击、敌意维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身体攻击维度则高于非独生子女。(2)大五人格的神经质与攻击性行为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大五人格的外向...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校园暴力的不断增多
1.1.2 高职生群体具有其特殊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攻击性行为研究概述
2.1.1 定义
2.1.2 理论基础
2.1.2.1 本能论的解释
2.1.2.2 挫折-攻击学说
2.1.2.3 社会学习理论
2.1.2.4 信息加工理论
2.1.3 影响因素
2.1.3.1 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原因
2.1.3.2 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原因
2.1.4 对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 研究流程
3 五年制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问卷的修订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处理
3.4 结果
3.4.1 项目鉴别力分析
3.4.2 因素分析
3.4.3 信度检验
4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现状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结果及分析
4.4.1 某高职院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现状
4.4.2 某高职院校学生攻击性行为人口学变量分析
4.4.2.1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4.4.2.2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4.4.2.3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比较
4.4.2.4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专业分科上的差异比较
4.4.2.5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5 大五人格与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
5.4 结果及分析
5.4.1 大五人格各因素与高职生校园攻击行为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5.4.2 大五人格各因素与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回归分析
6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干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4 研究工具
6.4.1 测量工具
6.4.2 团体辅导方案
6.5 研究程序
6.5.1 团辅准备
6.5.2 团辅实施
6.5.3 成员后测
6.6 团体辅导成效分析
7 讨论
7.1 修订《Buss-Perry攻击性行为量表》的问卷结构
7.2 某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分析
7.2.1 某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总体现状
7.2.2 性别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3 年级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4 家庭所在地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5 专业分科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6 是否独生子女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3 大五人格与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分析
7.4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干预研究
7.6 教育建议
7.6.1 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7.6.2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7.6.3 指导学生优化人格特征
8 总结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2.1 在研究对象上
8.2.2 在研究内容上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3.1 被试的选择
8.3.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的长期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张林,刘燊,徐强,吴晓燕,杨梦圆. 心理学报. 2017(01)
[2]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 李锦萍,李董平,张卫.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1)
[3]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J]. 刘瑞霞. 现代特殊教育. 2015(Z1)
[4]中职生攻击行为及其与个体学业状况的关系研究[J]. 王红瑞. 职业与健康. 2015(05)
[5]环境暴力暴露、暴力态度对社会民众心理安全感的影响[J]. 方圣杰,闵昌运,祝阳君,张林. 人类工效学. 2014(04)
[6]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影响的文化差异:基于元分析视角[J]. 靳宇倡,李俊一.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8)
[7]儿童攻击行为的短期追踪干预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的角度[J]. 钟佑洁,李艳华,张进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3)
[8]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安全感的相关性[J]. 刘晓秋,陈亚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4)
[9]中学生攻击性与移情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J]. 南晓薇,余毅震,杨奕,孙艳,卞晨阳,李小芳.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3)
[10]父母冲突对子女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 罗媛,李鹏程. 社会心理科学. 2013 (09)
硕士论文
[1]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宽恕干预研究[D]. 贾培丽.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干预成效研究[D]. 蒋冕.苏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95557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校园暴力的不断增多
1.1.2 高职生群体具有其特殊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攻击性行为研究概述
2.1.1 定义
2.1.2 理论基础
2.1.2.1 本能论的解释
2.1.2.2 挫折-攻击学说
2.1.2.3 社会学习理论
2.1.2.4 信息加工理论
2.1.3 影响因素
2.1.3.1 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原因
2.1.3.2 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原因
2.1.4 对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 研究流程
3 五年制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问卷的修订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处理
3.4 结果
3.4.1 项目鉴别力分析
3.4.2 因素分析
3.4.3 信度检验
4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现状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结果及分析
4.4.1 某高职院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现状
4.4.2 某高职院校学生攻击性行为人口学变量分析
4.4.2.1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4.4.2.2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4.4.2.3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比较
4.4.2.4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专业分科上的差异比较
4.4.2.5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5 大五人格与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
5.4 结果及分析
5.4.1 大五人格各因素与高职生校园攻击行为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5.4.2 大五人格各因素与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回归分析
6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干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4 研究工具
6.4.1 测量工具
6.4.2 团体辅导方案
6.5 研究程序
6.5.1 团辅准备
6.5.2 团辅实施
6.5.3 成员后测
6.6 团体辅导成效分析
7 讨论
7.1 修订《Buss-Perry攻击性行为量表》的问卷结构
7.2 某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分析
7.2.1 某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总体现状
7.2.2 性别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3 年级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4 家庭所在地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5 专业分科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6 是否独生子女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3 大五人格与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分析
7.4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干预研究
7.6 教育建议
7.6.1 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7.6.2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7.6.3 指导学生优化人格特征
8 总结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2.1 在研究对象上
8.2.2 在研究内容上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3.1 被试的选择
8.3.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的长期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张林,刘燊,徐强,吴晓燕,杨梦圆. 心理学报. 2017(01)
[2]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 李锦萍,李董平,张卫.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1)
[3]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J]. 刘瑞霞. 现代特殊教育. 2015(Z1)
[4]中职生攻击行为及其与个体学业状况的关系研究[J]. 王红瑞. 职业与健康. 2015(05)
[5]环境暴力暴露、暴力态度对社会民众心理安全感的影响[J]. 方圣杰,闵昌运,祝阳君,张林. 人类工效学. 2014(04)
[6]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影响的文化差异:基于元分析视角[J]. 靳宇倡,李俊一.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8)
[7]儿童攻击行为的短期追踪干预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的角度[J]. 钟佑洁,李艳华,张进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3)
[8]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安全感的相关性[J]. 刘晓秋,陈亚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4)
[9]中学生攻击性与移情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J]. 南晓薇,余毅震,杨奕,孙艳,卞晨阳,李小芳.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3)
[10]父母冲突对子女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 罗媛,李鹏程. 社会心理科学. 2013 (09)
硕士论文
[1]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宽恕干预研究[D]. 贾培丽.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干预成效研究[D]. 蒋冕.苏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95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59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