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榜样人格的育人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3:13

  本文关键词:榜样人格的育人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用人来建树”,“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榜样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榜样教育一直是被教育者普遍看重的教育方法,见贤思齐,是人们道德发展不竭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源泉。榜样人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塑造过程,是人格的内在机制与外在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产生的行为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种教育方法,但榜样人格教育因其价值载体真实、鲜活等特点,将抽象的教育内容形象化、人格化,通过人性化的直观教育形式,将教育与情感融于一体,唤起被教育者内心对于实现更美好自我的精神追求与需要,进一步激发教育对象对于榜样人格的仰慕之情、追随之意,进而主动提升个人修养并逐渐形成优良德性,达到以先进事例感染人、以崇高人格塑造人的教育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初步确立,价值多元化态势逐步形成,人们对榜样人格的理解和效仿也随之进入到多元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盲目偶像崇拜主义、榜样虚无主义等倾向,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榜样人格的塑造及其育人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风清气正社会氛围的营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弘扬,开展榜样人格育人功能研究,对揭示榜样人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创造有利于榜样人格形成和良好的榜样教育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从榜样人格的含义界定出发,对榜样人格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阶段的梳理与分析,在客观审视现代社会榜样人格教育状况的基础上,以主体人类学理论中的“结构与选择”为立论基础,进一步厘清榜样人格的基本结构与特征,重点阐释了榜样人格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沟通功能,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榜样人格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榜样人格 结构与选择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4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11
  • 1.1.1 课题来源11
  • 1.1.2 课题意义11
  • 1.2 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1-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2-13
  • 1.3 研究方法13-14
  • 第2章 榜样人格及其发展状况分析14-26
  • 2.1 榜样人格的含义14-17
  • 2.1.1“榜样”的含义14-15
  • 2.1.2“人格”的含义15-16
  • 2.1.3“榜样人格”的含义16-17
  • 2.2 榜样人格在国外的发展及借鉴17-21
  • 2.2.1 国外关于榜样人格教育的论证17-19
  • 2.2.2 国外关于榜样人格教育的历史经验19-21
  • 2.3 新中国成立以来榜样人格教育发展进程分析21-25
  • 2.3.1 计划经济时期的榜样人格分析21-22
  • 2.3.2 改革开放以来的榜样人格分析22-24
  • 2.3.3 新时期的榜样人格分析24-25
  •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榜样人格的结构特征与功能26-40
  • 3.1“结构与选择”理论26-29
  • 3.1.1“结构与选择”的概念26-27
  • 3.1.2“结构与选择”的特点27-28
  • 3.1.3“结构与选择”的功能28-29
  • 3.2 榜样人格的结构29-33
  • 3.2.1 榜样人格的结构特征29-31
  • 3.2.2 以感动中国人物为例31-33
  • 3.3 榜样人格的德育功能33-39
  • 3.3.1 感染功能33-34
  • 3.3.2 激励功能34-36
  • 3.3.3 塑造功能36-37
  • 3.3.4 沟通功能37-38
  • 3.3.5 自我完善功能38-39
  •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榜样人格的培育与构建40-57
  • 4.1 正确认识榜样人格及其培育过程40-44
  • 4.1.1 科学树立榜样人格40-41
  • 4.1.2 正确阐述榜样人格41-42
  • 4.1.3 优化榜样人格的教育过程42-44
  • 4.2 合理设定榜样人格教育的目标44-48
  • 4.2.1 注重榜样人格教育目标价值取向44-46
  • 4.2.2 科学定位榜样人格教育目标46-48
  • 4.3 创新榜样人格教育方法48-52
  • 4.3.1 还原榜样人格教育的真实性48-49
  • 4.3.2 榜样人格教育中的陶冶和渗透49-51
  • 4.3.3 增强榜样人格教育的实践51-52
  • 4.4 整合社会力量构建榜样人格环境52-56
  • 4.4.1 构建教育主体的家庭环境氛围52-53
  • 4.4.2 借助学校力量,发挥教师榜样人格魅力53-54
  • 4.4.3 建设良好社会环境,,摒弃不正之风54-56
  • 本章小结56-57
  • 结论57-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家曙;实施榜样教育法的承递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12期

2 徐银兰;“榜样教育”带来的启示[J];职教通讯;2001年10期

3 易素贞;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王晓名;小学生榜样教育法探微[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钱赛文;榜样教育少用“反比”多用“正比”[J];教学与管理;2003年20期

6 曾斌荣;榜样教育在于创新[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7 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9期

8 陈卓;;当今中国榜样教育之尴尬——后现代主义的解读[J];青年研究;2006年12期

9 王建香;;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4期

10 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新;;榜样教育对提高急诊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可行性调查研究[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文建;;新形势下榜样教育的失落与追寻(微型课题调查研究报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张洁;薛淑娟;冯喜珍;;临汾市小学生榜样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吉连;;榜样对中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赵永刚;黄佩;;论榜样道德的限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周付田;;榜样教育的魅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肖薇;榜样不是冬天里的雪人[N];健康报;2009年

2 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中心小学 舒顶峰;理性思考:小学生的榜样教育该何去何从[N];科学导报;2012年

3 扬州大学副教授 吴锡平;社会榜样观的进步[N];深圳特区报;2012年

4 显峰 冷言;榜样会成为创新的敌人吗[N];科技日报;2006年

5 河北省大名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玉芹;让榜样从学生身边来[N];大庆日报;2008年

6 山东航空集团工会副主席 李峰;莫让榜样流于平庸[N];中国民航报;2011年

7 郑峰 本报记者 黄长秋;用身边榜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陈娟 孙敏;你心目中的榜样是谁?[N];桂林日报;2006年

9 周楠;一个“偶像榜”的两面观[N];解放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刘晶;从偶像到榜样[N];河北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文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王俏华;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慧;榜样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邢贵红;新时期榜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3 庄后胜;当代榜样教育有效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龚超;社会转型时期的榜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5 翟羽佳;新中国成立以来榜样教育沿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文晶晶;榜样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实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邹欣;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美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吗?[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慧霞;榜样教育在“90后”中应用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10 王逊;从“双百”人物看当代中国的榜样教育[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榜样人格的育人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65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7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