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教育伦理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荀子教育伦理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早在春秋时代孟子就将“教”与“育”合成一词。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一生重视教育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荀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荀子的教育伦理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荀子关于“天”的界定和“天人关系”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构成了荀子教育伦理观的理论基础。荀子的人性论是针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进而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以“性恶”为核心的人性论,对其极具特色的教育伦理观提供了逻辑起点。荀子“解蔽”而“知道”的认识论为其教育伦理思想提供了哲学方法论。荀子教育伦理观的内涵丰富而深邃。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性中的恶是与生俱来的,要使人性向善必然需要对人性加以教化。因此,遵循尊师重教的伦理原则,通过他所设计的伦理路径:“壹于道”即统一于“道”、专注于“道”;“积善成德”即积累善行,成就大德;“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即学习从诵读《诗》、《书》、《乐》、《春秋》开始,直至读《礼》为终结;“以乐化人”即用音乐感化人的善心;“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即将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和规范付诸实践,作为伦理路径,并最终实现“终乎为圣人”的价值目标。荀子的教育伦理观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将“善”作为教育的价值导向,重视教育的德育功能,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即任何人只要重视道德教育可以成为禹那样道德高尚的人;强调教育的外部环境“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即政治教化和风俗习惯必须因顺人心,然后才可以实行;重视教师的道德榜样示范,认为“夫师,以身为仪而贵自安者”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荀子的教育伦理观不仅是先秦伦理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进步有积极的启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荀子 教育 伦理 德育 性恶 现代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0-092;B22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6
- 1.1 研究的背景及原由10
- 1.2 文献综述10-24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2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22-23
- 1.2.3 小结23-24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4-25
- 1.4 研究的方法25
-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25-26
- 2 荀子及其教育伦理观产生的时代背景26-31
- 2.1 荀子教育伦理观产生的时代背景26-28
- 2.1.1 生产力发展和新经济秩序形成26-27
- 2.1.2 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形成27-28
- 2.1.3“礼崩乐坏”与“百家争鸣”28
- 2.2 荀子其人其书28-31
- 3 荀子教育伦理观的哲学基础31-39
- 3.1 “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31-34
- 3.2 “人之性恶”、“性伪之分”的人性论34-36
- 3.3 “凡以知人之性”、“解蔽”的认识论36-39
- 4 荀子教育伦理观的基本内涵39-57
- 4.1 教育的价值理念——“化性起伪”39-41
- 4.2 教育的价值目标——“终乎为圣人”41-43
- 4.3 教育的伦理原则——尊师重教43-47
- 4.4 实现教育价值目标的伦理路径47-57
- 4.4.1“壹于道”——统一于“道”、专注于“道”47-49
- 4.4.2“积善成德”——积累善行,成就大德49-50
- 4.4.3“始乎诵经,终乎读礼”——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50-53
- 4.4.4“以乐化人”——增强德育的艺术感染力53-55
- 4.4.5“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重视道德实践55-57
- 5 荀子教育伦理观的特点57-64
- 5.1 注重教育的价值导向——“其善者伪也”57-58
- 5.2 注重教育的德育功能——“涂之人可以为禹”58-60
- 5.3 注重教育的外部环境——“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60-62
- 5.4 注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62-64
- 6 荀子教育伦理观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64-72
- 6.1 德育与智育相结合64-66
- 6.2 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66-67
- 6.3 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相结合67-69
- 6.4 师德培养和德育环境的打造相结合69-72
- 结语72-73
- 参考文献73-78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78-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少锦;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开拓之作[J];道德与文明;1999年05期
2 陈爱华;略论教育人伦体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朱道忠;论教育伦理的本质[J];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市场经济下教育伦理权威的建构[J];文化学刊;2011年03期
5 孙岳;;先秦教育伦理思想初探[J];江苏社联通讯;1988年Z2期
6 龙涛;;当代社会教育伦理问题与重构[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7 张红扬;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的特点[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叶隽;;蔡校长的教育伦理自觉[J];读书;2009年10期
9 王志彦;“忠恕”之道与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中国教育伦理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教育伦理学研讨会召开[J];道德与文明;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於遒;;良知伦理视野下的叶圣陶教育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博;不买书便退学,践踏教育伦理[N];人民日报;2012年
2 刘效仁;劝退“淘气生”有悖教育伦理[N];大众科技报;2005年
3 唐彬;反思教育伦理 重塑职业尊严[N];东莞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莎;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冲突与融合[D];山西大学;2010年
2 岳倩;荀子教育伦理观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3 岳彩琴;孔子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涛;孔子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永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伦理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茂华;教育伦理评价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薛义河;恰同学少年[D];扬州大学;2008年
8 王云芳;教育伦理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创生行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悦;教育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以梁;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荀子教育伦理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8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488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