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心理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礼貌程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19 00:12

  本文关键词:心理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礼貌程度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距离 解释水平理论 礼貌 大学生人际交往


【摘要】: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一种人内心体验到的距离,我们将心理距离定义为以我们自己、此刻、当下、最真实的状态为起点,沿着社会距离、时间、空间以及假设性这四个维度不断远离的距离称为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包括四个维度:社会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假设性。这四个维度具有内部一致性,相互会有影响和联系。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认为,人的心理距离的远近和人的心理表征水平呈双向相关,以此来解释心理距离的各个维度。礼貌(Politeness)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需要注意对方的公众自我形象和对方的自我认知,避免威胁到对方面子的行为。礼貌包括六个准则:体凉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在研究礼貌时发现,如果保持社会地位和强制性不变,那么社会距离将会直接影响礼貌程度,呈现一定的函数关系。由于礼貌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一定的差异性,尤其表现在在称谓语方面、感激与称赞方面、隐私和禁忌方面。本文旨在验证,在中国的礼貌文化下,心理距离对于礼貌程度是否有显著性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对于心理距离研究的标准范式,对于礼貌程度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种方式,在素材中加入了称谓语,感激以及称赞方面的内容,分别从解释水平、时间距离、空间距离三个方面对礼貌程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结果:高的解释水平会导致高的礼貌程度;远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均会导致高的礼貌程度;虽然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内涵方面有差异,但是研究的结果显示解释水平和心理距离,在中国的文化下同样对礼貌程度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心理距离 解释水平理论 礼貌 大学生人际交往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研究背景9-22
  • 1.1 礼貌概述9-13
  • 1.1.1 礼貌的概念界定9-11
  • 1.1.2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11-13
  • 1.2 心理距离概述13-18
  • 1.2.1 心理距离的概念界定13-14
  • 1.2.2 心理距离研究现状14-17
  • 1.2.3 心理距离与礼貌程度的联系17-18
  • 1.3 解释水平理论概述18-22
  • 1.3.1 解释水平的概念界定及研究18-20
  • 1.3.2 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的关系20-22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22-24
  • 2.1 问题的提出22-23
  • 2.2 研究意义23-24
  • 2.2.1 理论意义23
  • 2.2.2 现实意义23-24
  • 3 研究方法24-29
  • 3.1 研究对象24-25
  • 3.2 研究工具25-27
  • 3.2.1 解释水平25-26
  • 3.2.2 心理距离26-27
  • 3.2.3 礼貌27
  • 3.3 研究原理和思路27-28
  • 3.3.1 研究原理27-28
  • 3.3.2 研究方法28
  • 3.4 统计方法28-29
  • 4 实验一:解释水平对于礼貌程度的影响29-33
  • 4.1 实验一:研究流程29-30
  • 4.1.1 实验一:方法一29
  • 4.1.2 实验一:方法二29-30
  • 4.2 实验一的数据处理与分析30-31
  • 4.2.1 实验一的数据处理30-31
  • 4.2.2 实验一数据分析31
  • 4.3 实验一的数据讨论31-33
  • 5 实验二:心理距离对于礼貌程度的影响33-38
  • 5.1 实验二:实验流程33-34
  • 5.1.1 时间距离对于礼貌程度的影响33
  • 5.1.2 空间距离对于礼貌程度的影响33-34
  • 5.2 实验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34-36
  • 5.2.1 时间距离对于礼貌程度的影响的数据处理34-35
  • 5.2.2 空间距离对于礼貌程度的影响的数据处理35-36
  • 5.3 实验二的数据讨论36-38
  • 6 总讨论38-41
  • 6.1 实验过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分析38-39
  • 6.2 研究原理和研究结果分析39-40
  • 6.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析40-41
  • 7 结论和建议41-43
  • 7.1 结论41
  • 7.2 建议41-43
  • 8 研究局限与展望43-44
  • 8.1 研究局限43
  • 8.2 研究展望43-44
  • 参考文献44-50
  • 附录50-58
  • 致谢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万森;张守臣;钱福永;;略论高校师生的心理距离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年01期

2 王红蕾;试论艺术活动的心理距离[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心理距离[J];教书育人;2005年31期

4 刘秀玲;;把握好“心理距离”的度[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9年06期

5 陈于清;心理距离[J];心理世界;1995年03期

6 邓秋香;心理距离与成功[J];心理世界;1998年04期

7 张冰;;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对一段美学公案的检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贺征;;想象——拉近欣赏主客体间的心理距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陈红波;薛自英;张玉娟;;心理距离影响下的人称指示借用现象[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红波;马艳红;;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用法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帼豪;张积家;陈俊;;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心理距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吴三美;何先友;;情绪性质对心理距离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秋荻;刘永芳;段婧;徐沙;;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对风险决策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窦东徽;张红川;黄四林;孙铃;侯佳伟;;权力对于过去和未来时间心理距离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张锋;申之美;;建构水平与心理距离的自动化联接特性:刺激距离信息强度的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岳介先;;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中国艺术美学[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7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刘永芳;;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某些新进展[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何贵兵;;心理距离视角下的行为决策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定县毛阳中学 胡志波;利用心理距离进行教学[N];云南经济日报;2002年

2 河南总队 冯元喜;表面距离≠心理距离[N];人民武警;2007年

3 吴建光 郭文忠;拉近心理距离 融洽官兵关系[N];人民武警报;2011年

4 欣新;夫妻要有“心理距离”[N];北京科技报;2000年

5 游火旺;审美的心理距离[N];美术报;2014年

6 俞吾金;缩短与子女的心理距离[N];文汇报;2001年

7 茅政一 王凤国;缩短与新兵的心理距离[N];人民武警;2005年

8 新华网;提升创造力,请与问题保持“心理距离”[N];大众科技报;2009年

9 祝帼豪 陈俊 张积家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情感因素影响人们对心理距离的感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小溪;四种心理距离[N];大众卫生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秀;基于心理距离的消费者线上参与企业共创活动意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岱莹;冷暖色对个体心理距离远近感知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许巧兰;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探讨心理距离对智慧行为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源;心理距离视角下新农合农户满意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周建胜;距离之美[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6 徐莉;心理距离启动对权力隐喻效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江苏丹;自我—他人心理距离对价值—可行性权衡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杨阳;心理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礼貌程度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6年

9 王文静;“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贺征;关于欣赏与创作过程中“心理距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60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560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f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