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6:04
本文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的信息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在不断促进教育的同时也在变革着传统教学模式。一种将传统课堂课上、课下环节进行翻转,变成知识传递放在课前、知识内化放在课上的教学形式也随之出现—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秉着“以学生为中心”为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教学思想以及其灵活的教学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翻转课堂的思想与实践最初起源于美国,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与支持下并很快就被全球范围内的很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应用于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在我国有已经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国内教育研究者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展开了一些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各学科在不断的同翻转课堂谋求合作的同时,作为一门语言课程的英语也在不断的寻求自身教学的改变。因此,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成为目前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该问题,本研究整体思路及过程如下:首先,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已有翻转课堂模式进行阐述、分次与归纳。其次,深入学校开展调研,探究调研地的教学情况,并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分析总结,基于调研地教学的各方面条件,找到最适合调研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四步五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四步”分别是课前四步骤:制作导学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五环节”分别是课中五环节:合作探究,释疑拓展,巩固练习,自主纠错,反思总结。然后,以英语语法课程中的一般过去时态为例,基于“四步五环节”模式开展教学设计,分别对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策略设计、英语教学媒体设计、学习任务单设计、英语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8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其次,依据前期对试验班级的观察、分析与测试,以英语语法课程中的一般过去式为一节课并开展试验。试验结束后,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同时采用访谈法对部分学生和授课老师进行访谈,从而验证“四步五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语法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最后,根据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四步五环节”的应用建议。在该研究最后对整个英语语法教学干预过程进行总结,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以及对后续的研究做展望。本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调研实践班级开展教学。2.为了对“四步五环节”模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设置的班级实验。实验证明了该模式在初中英语语法课程中知识与技能学习方面优于从前。学习英语的参与度有了明显的增强。3.“四步五环节”翻转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学生们语法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翻转课堂 英语语法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G633.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前言11-16
- 一、研究背景11-13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一) 理论意义13
- (二) 实践意义13-14
- (三) 研究目的14
- 三、研究问题14-15
- 四、论文框架15-16
- 第二章 理论研究16-26
- 一、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16-19
- (一) 国外的“翻转课堂”兴起与发展16-18
- (二) 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探索18-19
-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的基础模式19-24
- 三、初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及教学原则24-26
- 第三章 初中英语语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26-37
- 一、学习者分析26-28
- 二、学习内容分析28
- 三、英语教学目标设计28-29
- 四、英语教学策略设计29-30
- 五、英语教学媒体设计30-31
- 六、学习任务单设计31-33
- 七、具体英语教学活动设计33-34
- 八、英语教学评价设计34-37
- 第四章 初中英语语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37-63
- 一、英语语法翻转课堂的实践37-55
- (一) 课前四步骤37-42
- 1. 设计课前导学案37-38
- 2. 录制教学视频38-39
- 3. 学生自主学习39-41
- 4. 指定个别辅导计划41-42
- (二) 课中五环节42-55
- 1. 合作探究环节43-49
- 2. 释疑拓展环节49-52
- 3. 练习巩固环节52
- 4. 自主纠错环节52-53
- 5. 反思总结53-55
- 二、英语语法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分析55-61
- 三、英语语法翻转课堂应用建议61-63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3-66
- 一、研究总结63-64
- 二、研究创新64-65
- 三、研究不足65
- 四、研究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录169-70
- 附录270-72
- 附录372-73
- 附录473-74
- 附录574-75
- 附录675-77
- 致谢77-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8
本文编号:595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59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