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四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内四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 微课 MOOCs 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国内四种网络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MOOCs的课程样本为研究对象,以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为切入点,从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之后对四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各个维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探讨国内四种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提出其适用性。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四种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大多主题不明确、内容模糊,只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符合标准;目前不同学段偏好不同的网络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s的授课数量集中于大学学段,而微课授课数量集中于初中学段;微课视频录制以画中画方式为主,另外三种网络课程则偏好外录内录混合切换方式;四种网络课程师生、生生间的交互积极性普遍不高;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s的课程类型分布集中于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微课以必修课居多;学科集中于理学和工学,微课以初中语数外三门主干学科为主;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大多不完善,评价单一、缺乏主动性。研究发现,网络课程的建设需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拓宽网络课程的适用对象;需设置激励机制,提高师生的互动交流;课程制作者需提高技术表现力;网络课程使用与建设数量应保持一致。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 微课 MOOCs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引言7-10
- 1.1 研究背景7-8
- 1.1.1 教育信息化的需要7-8
- 1.1.2 教育公平化的需要8
- 1.1.3 学习终身化的需要8
- 1.2 研究内容8-9
- 1.3 研究方法9
- 1.4 研究意义9-10
- 1.4.1 优化网络课程资源质量9
- 1.4.2 提供网络课程建设指导9-10
- 2 文献综述10-17
- 2.1 相关研究现状10-16
- 2.1.1 精品视频公开课研究现状10-11
- 2.1.2 精品资源共享课研究现状11-12
- 2.1.3 微课研究现状12-13
- 2.1.4 MOOCs研究现状13-15
- 2.1.5 四种网络课程比较研究现状15-16
- 2.2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16-17
- 3 相关概念与分析框架17-21
- 3.1 相关概念17-18
- 3.1.1 网络课程17
- 3.1.2 精品视频公开课17
- 3.1.3 精品资源共享课17-18
- 3.1.4 微课18
- 3.1.5 MOOCs18
- 3.2 四种网络课程概念特征辨析18-19
- 3.3 分析框架19-21
- 4 四种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21-44
- 4.1 研究样本的选择21-22
- 4.2 分析维度的确立22-23
- 4.3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分析23-29
- 4.3.1 教学目标主题不明确23-24
- 4.3.2 授课对象以大学生为主24-25
- 4.3.3 视频录制方式以内录外录混合切换为主25-26
- 4.3.4 缺乏师生、生生间的交互26-27
- 4.3.5 课程类型以专业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居多27
- 4.3.6 学科以理学、工学、文学居多27-28
- 4.3.7 教学评价不完善28-29
- 4.4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分析29-34
- 4.4.1 教学目标阐述明确29
- 4.4.2 学段以本科为主29-30
- 4.4.3 教学媒体30-31
- 4.4.4 师生、生生间的交互参与度低下31-32
- 4.4.5 课程类型集中在专业基础课32-33
- 4.4.6 学科以工学和理学为主33
- 4.4.7 教学评价主动性不高33-34
- 4.5 微课的内容分析34-39
- 4.5.1 教学目标设计不合要求34
- 4.5.2 学段集中在中小学34-35
- 4.5.3 视频录制方式以PPT+标注和画中画合成为主35-36
- 4.5.4 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低下36
- 4.5.5 课程类型以公共必修课居多36-37
- 4.5.6 学科集中在语数外37-38
- 4.5.7 教学评价单一38-39
- 4.6 MOOCS的内容分析39-44
- 4.6.1 教学目标明确39-40
- 4.6.2 视频录制方式以混合切换为主40
- 4.6.3 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较高40-41
- 4.6.4 课程类型偏向专业基础课与公共选修课41
- 4.6.5 学科以理学和工学为主41-42
- 4.6.6 教学评价有待改进42-44
- 5 四种网络课程的比较44-51
- 5.1 各要素对比分析44-48
- 5.1.1 教学目标大多主题不明确、内容模糊44
- 5.1.2 不同学段偏好不同的网络课程44-45
- 5.1.3 不同网络课程偏好不同的视频录制方式45-46
- 5.1.4 师生、生生间的交互积极性普遍不高46
- 5.1.5 课程类型分布集中于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46-47
- 5.1.6 学科集中于理学、工学和文学47
- 5.1.7 教学评价大多不完善47-48
- 5.2 四种网络课程的适用性48-51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51-55
- 6.1 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51-52
- 6.2 拓宽网络课程的适用对象52
- 6.3 设置激励机制,提高师生的互动交流52-53
- 6.4 课程制作者需提高技术表现力53-54
- 6.5 网络课程使用与建设数量应保持一致54-55
- 参考文献55-60
- 致谢60-61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贝贝;韩凤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研究——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为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季国清;比较研究的历时逻辑[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3 潘嗣勤,苟书洋;徒手与武装通过400m障碍技术素质构成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王成云;课程实施策略的比较研究[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钟玲;从英汉俚俗语比较研究管窥人类思维之共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6 李苑;李明生;;湖南与浙江民间投资比较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江华;;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比较研究[J];内江科技;2007年09期
8 罗德尼·斯达克;刘杨;;比较研究的复杂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杨秀波;;云南中山路与省外中山路之比较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万斌;刘彦朝;;政治文明视域中妥协和宽容的比较研究[J];学术界;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瑾彦;;中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建荣;;政策移民与自发移民之比较研究[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周学政;;现代化比较的再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赵小云;郭成;;不同民族中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初步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郭嵘;卢军;吴松涛;;我国生活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吴小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姜秀山;;科技进步速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比较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9 郁鹏;;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发展比较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廖远涛;;我国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比较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巍;德育形态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韦伟;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王文华;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D];北京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菲;中日媒体关于钓鱼岛争端报道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梅;中澳高中数学教科书三角学内容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颢轩;川上弘美与残雪作品中荒诞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吴建星;冀东秧歌与中国北方其它秧歌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林巧琳;韩国巫俗和中国北方萨满教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菲卉;城乡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和反馈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阳阳;国共两党民俗变革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建辉;中英数学教材有理数运算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璐;三种版本教科书中有关“高分子化合物”知识内容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莉丽娅(Kamalieva Liliia);中俄青年幸福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43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64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