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在城市流动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本文关键词:社会支持在城市流动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摘要】:目的:探索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395名流动儿童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施测。结果:①相关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不论是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还是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t=-2.174,P0.05),说明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其中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有效的调节作用。
【作者单位】: 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支持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基金】: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Ⅱ)”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流动儿童(migration/floating children)是指户籍在农村,在农村出生、生活一段时间后,随进城务工父母暂时居住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且具有学习能力的6-16岁儿童[1]。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己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由此产生的流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鑫;周广亚;;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1期
2 李绍明;;女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7期
3 张亭亭;康茜;张凤娇;;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4期
4 周仁会;邓晓铃;;初高中生生活事件对其惧怕否定评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5 边文颖;;对高职学生生活事件的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6 甘雄;朱从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年08期
7 周芳勤;;贫困大学生消极情绪及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黑河学刊;2010年12期
8 赵迎东;于曦;张连娜;;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基于牡丹江市两所高校的调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9 徐竞;王蕾;励业;;高职院校贫困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2年02期
10 巢传宣;刘建平;曾晓青;;自杀大学生生活事件的心理解剖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末;杨鑫辉;刘燕;;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翠翠;刘衍玲;刘传星;;国内生活事件的研究述评[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郑璐璐;孙晓军;魏华;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自我隐瞒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周宗奎;燕路遥;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浩;董妍;俞国良;;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消极生活事件应对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姚梅玲;赵悦淑;靳彦琴;;父母职业对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影响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9 林筱念;张永欣;张笑容;谷传华;田梦潇;;护理专业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韧性、自信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翟紫艳;魏华;郑璐璐;何青青;;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韧性的中介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微小精神创伤不容忽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2 副主任医师 吕国梁;心理致病的三要素[N];中国老年报;2002年
3 赵飞;良好的情绪 健康的基础[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毕锦云 陈根;谨防“心理危机”[N];甘肃日报;2001年
5 孙时进 刘佳琛;社会压力之下的生存[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郑坚 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恶性肿瘤致病的情志因素(上)[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7 王文;男性健康只是男“性”健康吗[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 袁浩龙;情绪的“零存整取”[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北京安定医院教授 蔡焯基;丧失感 威胁感 不安全感——致病[N];北京日报;2001年
10 刘华;家有“寄居老人”怎么办[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丽华;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风险以及弹性恢复[D];中南大学;2014年
2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红政;陆军新兵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位东涛;生活事件与神经质影响焦虑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陈健;自悯影响无望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吴俊端;广西白裤瑶聚居地区不同民族人群心理应激状况及环境和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亭亭;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万铮;生活事件对已婚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熊yN菲;内蒙古科技大学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郭倩;基于大学生生活事件的乐观偏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罗雪;护理类中专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尊和情感平衡的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6 李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其与生活事件刺激的相关性[D];新乡医学院;2014年
7 杨慧卿;黎族中学生体育锻炼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申苗苗;大学生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9 周晴;生活事件与农村高中生抑郁症状:积极心理品质的缓冲作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方艳兰;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格特征、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78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67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