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了解高中生学习归因倾向及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水平和特点,探究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基于此对高中生、家长和高中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指导高中生进行合理归因、提高策略水平,进而改善学习效果。研究方法:遵循“文献梳理——问卷修订——实证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这一研究思路,主要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以修订的《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和Lefcourt的《学业成就归因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河南省三所公立中学的1040名高中生展开调查,采用SPSS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中修订的《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高中生元认知策略水平的适宜工具。2.从整体上看,高中生在进行学习归因时,更倾向于归于自身的努力,这是一种可控的、积极的归因;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水平略高于一般水平,表明当代高中生比较重视学习方法的应用,但是仍有提升空间。3.高中生学习归因在性别、生源地、文理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和年级这些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4.高中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水平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班干部和年级这些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5.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和学习成绩之间彼此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元认知策略既是成功能力归因和数学成绩之间的完全中介因素,又是成功能力归因和总成绩之间的完全中介因素。
【关键词】:学习归因 元认知策略 学习成绩 高中生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引言9-11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第2章 文献综述11-22
- 2.1 学习归因研究综述11-14
- 2.1.1 归因、归因理论及学习归因11-13
- 2.1.2 学习归因的测量13-14
- 2.2 元认知策略研究综述14-18
- 2.2.1 学习策略的概念、分类及测量14-17
- 2.2.2 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分类及测量17-18
- 2.3 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18-20
- 2.3.1 学习归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18-19
- 2.3.2 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19
- 2.3.3 学习归因对元认知策略的影响19-20
- 2.3.4 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20
- 2.4 以往研究的不足20-22
- 第3章 研究设计22-25
- 3.1 研究对象22
- 3.2 研究工具22
- 3.3 研究假设22
- 3.4 研究方法22-23
- 3.5 研究程序23-25
- 第4章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的修订25-35
- 4.1 问题提出25
- 4.2 研究对象25
- 4.3 研究方法25
- 4.4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的修订25-35
- 4.4.1 预测问卷项目的获取和筛选25-26
- 4.4.2 问卷的预测26
- 4.4.3 项目分析26-29
- 4.4.4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29-30
- 4.4.5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30-32
- 4.4.6 信度分析32-33
- 4.4.7 效度分析33-34
- 4.4.8 小结34-35
- 第5章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的使用特点35-43
- 5.1 研究目的35
- 5.2 研究方法35-37
- 5.2.1 研究被试35-36
- 5.2.2 研究工具36
- 5.2.3 数据处理36-37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37-43
- 5.3.1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7-38
- 5.3.2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比较38-43
- 第6章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43-50
- 6.1 研究目的43
- 6.2 研究方法43-44
- 6.2.1 研究被试43
- 6.2.2 研究工具43
- 6.2.3 数据处理43-44
-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44-50
- 6.3.1 高中生学习归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44
- 6.3.2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44-45
- 6.3.3 高中生学习归因与元认知策略之间的相关45
- 6.3.4 回归分析45-47
- 6.3.5 中介效应分析47-50
- 第7章 综合讨论与分析50-55
- 7.1 元认知策略问卷的修订50
- 7.2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及其各维度总体特征分析50-51
- 7.3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在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51-53
- 7.4 高中生学习归因、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53-54
- 7.5 不足与展望54-55
- 第8章 结论与启示55-58
- 8.1 研究结论55-56
- 8.2 教育启示56-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2
- 附录62-70
- 附录A 一般情况问卷62-63
- 附录B 学业成就归因量表63-65
- 附录C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预测问卷)65-68
- 附录D 高中生元认知策略问卷(正式问卷)68-7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平;;光芒有时也是一种盲[J];思维与智慧;2008年01期
2 马佳;学习成绩≠智力[J];广州教育;1990年Z5期
3 沈登学;学生意志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4 张理义;高柏良;黄箭星;李斌;;青少年的个性及年龄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1993年04期
5 于昌伟;;含“金”量[J];小学生之友(趣味学习版);2007年Z1期
6 武中书;;男儿当自强[J];文学与人生;2007年06期
7 黄小平;;光芒有时也是一种盲[J];小作家选刊;2008年06期
8 ;老师的评语[J];意林;2008年16期
9 黄小平;刘蕊;;光芒有时也是一种盲[J];幸福(悦读);2008年08期
10 王传生;;老师的评语[J];故事家;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富;;“青苹果”不是乐园——怎样面对学生的早恋[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2 刘庆敏;李莉;陈仁华;;社会心理因素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荣;;循循善诱 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4 吴映雄;;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基于西部五省小学六年级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赵东菊;靳淑慧;;农村儿童心理状况与学习成绩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凤兰;王世华;张新蕾;石秀印;;仁爱教育的学习成绩提升功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袁军;;关于学习成绩的一个递归路径模型的检验[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丽;;浅谈初三班主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9 薛力民;;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10 李栋;;学语文怎生一个“读”字了得[A];2014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送出来的[N];青岛日报;2013年
2 记者 邹俊川;睡眠足阅读多的孩子学习成绩最好[N];四川日报;2014年
3 边平达;成绩好≠心理健康[N];健康报;2004年
4 杨超苏;打破定式思维提倡“没有第一”的教育观念[N];锦州日报;2007年
5 本报通讯员 况王居 本报记者 林培;学习成绩好,不代表创新能力强[N];新华日报;2008年
6 杨正刚;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N];黔西南日报;2010年
7 上海长征医院 教授 徐通;学习成绩好就不是多动症吗?[N];家庭医生报;2005年
8 见习记者 武娜 记者 张芹;小学生使用成绩反下降[N];连云港日报;2006年
9 临川现代教育学校 万胜;略谈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方法[N];抚州日报;2008年
10 ;儿童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习成绩[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鑫;影响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家庭因素及干预策略[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2 赵春;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初中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琳;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学习成绩复杂性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宁慧芳;教师差别行为、学业情绪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5 邓春元;基于因子分析的医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心理因素及统计方法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6 阚武杰;前台与后台:“好学生”违规行为的实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赵伊丽;小学高年级学业情绪、学业控制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昀莉;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其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金刚;农村中学寄宿生校园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胡小芬;初中生参加校外文化课补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41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74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