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与Coursera慕课平台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与Coursera慕课平台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开放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Coursera 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加深,混合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因而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当前,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正积极开展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和相关研究,并试图通过完善在线教学平台的教学服务功能来进一步提高在线教学质量。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当前已建成的网络教学资源,如网络精品课程等普遍存在关注度低、浏览量少、利用率低的问题。我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虽然建设较晚,上述的问题也未得到解决。与之相比,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及在线教育组织提供的在线课程则对全球范围的学习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吸引力。他们的教学资源点击率和下载量非常高,受到世界范围内在线学习者和教师的热烈追捧。尤其是在线教育的三驾马车之一的Coursera教育平台提供名校稀缺的教师资源、成熟的学习跟踪技术、完善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良好的课程互动平台都深受广大学习者的认可。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内精品共享课和Coursera慕课平台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的差异及其导致的后果,发现问题,探究原因,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Coursera的平台建设经验,提高我国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整体水平。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网络课程平台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初步的比较框架。采用比较研究法,确立比较框架,对二者的课程建设理念、经费保障机制、知识产权保障、课程评审模式、课程运行模式、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学习支持服务和课程建设团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差异,揭示问题,得到建设启示。本研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我国课程建设理念和教育理念亟待提升;经费来源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在线教学平台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的缺失影响教学团队的创新动力;开放网络课程需要新的课程评审和运行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加快融合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增进了在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黏合度;网络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学团队建设走向专业化、科学化。最后,本研究还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打造新型课程共享平台;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及合作共建,保证课程建设经费来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教学团队合法权益;结合在线教育特性,完善在线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模式;转变课程评审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运行模式;利用大数据挖掘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加强课程团队建设,保证在线课程项目协调发展。
【关键词】:开放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Coursera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问题的提出12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13-14
- 1.5 相关概念界定14-15
- 1.5.1 开放课程14
- 1.5.2 Coursera14
- 1.5.3 精品资源共享课14-15
- 1.6 研究方法15-16
- 1.6.1 文献研究法15
- 1.6.2 比较研究法15-16
- 第2章 文献综述16-21
- 2.1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研究现状16-19
- 2.2 Coursera慕课平台研究现状19-21
- 第3章 在线教学平台比较分析及启示21-41
- 3.1 比较维度21-23
- 3.2 课程建设理念23-25
- 3.2.1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理念23-24
- 3.2.2 Coursera课程建设理念24-25
- 3.2.3 比较分析及启示25
- 3.3 经费保障机制25-26
- 3.3.1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经费保障机制25
- 3.3.2 Coursera慕课平台经费保障机制25-26
- 3.3.3 比较分析及启示26
- 3.4 知识产权保障26-28
- 3.4.1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知识产权保障26-27
- 3.4.2 Coursera慕课平台知识产权保障27-28
- 3.4.3 比较分析及启示28
- 3.5 课程评审模式28-30
- 3.5.1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课程评审模式28-29
- 3.5.2 Coursera慕课平台课程评审模式29
- 3.5.3 比较分析及启示29-30
- 3.6 课程运行模式30-32
- 3.6.1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课程运行模式30
- 3.6.2 Coursera慕课平台课程运行模式30-31
- 3.6.3 比较分析及启示31-32
- 3.7 教育理念32-33
- 3.7.1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教育理念32
- 3.7.2 Coursera慕课平台教育理念32-33
- 3.7.3 比较分析及启示33
- 3.8 教学设计33-37
- 3.8.1 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设计33-34
- 3.8.2 Coursera 慕课平台教学设计34-35
- 3.8.3 比较分析及启示35-37
- 3.9 学习支持服务37-38
- 3.9.1 学习支持服务比较37-38
- 3.9.2 比较分析及启示38
- 3.10 课程建设团队38-41
- 3.10.1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课程建设团队38-39
- 3.10.2 Coursera慕课平台课程建设团队39
- 3.10.3 比较分析及启示39-41
-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41-49
- 4.1 研究结论41-44
- 4.1.1 我国课程建设理念和教育理念亟待提升41
- 4.1.2 经费来源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在线教学平台可持续发展41-42
- 4.1.3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的缺失影响教学团队的创新动力42
- 4.1.4 开放网络课程需要新的课程评审和运行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42-43
- 4.1.5 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加快融合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43
- 4.1.6 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增进了在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黏合度43
- 4.1.7 网络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学团队建设走向专业化、科学化43-44
- 4.2 在线课程建设建议44-48
- 4.2.1 加深教育理念与技术融合度,打造新型课程共享平台44
- 4.2.2 积极引入外界投资与合作,确保课程建设经费来源多元化44-45
- 4.2.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教学团队的合法权益45
- 4.2.4 结合在线教育特性,完善在线课程教学设计45-46
- 4.2.5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运行模式46
- 4.2.6 转变课程评审模式46-47
- 4.2.7 利用大数据挖掘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47
- 4.2.8 加强课程团队建设,,保证在线课程项目协调发展47-48
- 4.3 研究亮点与不足48
- 4.3.1 亮点之处48
- 4.3.2 不足之处48
- 4.4 研究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4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晨飞;;解构我国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J];企业导报;2011年03期
2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资源共享[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卢青,武旭;浅谈期刊资源共享的构建[J];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4 董少校;;十高校实现图书资源共享[J];中小学电教;2012年10期
5 魏新华;家园图书资源共享[J];早期教育;2001年01期
6 许萌;21世纪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与共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李萍,刁爱文;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几点设想[J];武钢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周欣娟;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9 王常策,毛祖桓;高校合作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1年04期
10 魏静芳;浅析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措施[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花;;如何实现资源共享[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游美金;;资源共享 为素质教育服务[A];福建省第二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朱佩丽;;社区文化的资源共享要打开两道“围墙”[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秦喜廷;;资源共享——走协作图书馆之路[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5 陈玮;;略论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裴雷;;政府激励下的信息资源共享分析[A];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2009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专集[C];2009年
7 孙鹃;刘斌;;馆校共建 资源共享[A];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六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夏武青;葛芬;刘桂霞;;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A];全国医院情报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情报图书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杜秀杰;管咏梅;;高校学报网络审稿资源共享的探索[A];第6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技期刊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战略论坛文集[C];2006年
10 杨捷;李晶;;谈信息文献的开发与利用[A];高校信息文献开发与利用——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第6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季明稳;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 费用分摊[N];淮安日报;2013年
2 王美钰 记者 王宏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取长补短共同提高[N];中国边防警察报;2014年
3 记者 阮冰莹 实习生 陈晓晴;加大司法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N];中山日报;2014年
4 记者 郭景水 实习生 李艳;学区内学校资源共享[N];海南日报;2014年
5 记者 阮冰莹 实习生 陈晓晴;加强司法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N];潮州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孙毅;资源共享 效益倍涨[N];莱芜日报;2014年
7 记者 梁静 刘柱 通讯员 乔晓明 田润;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N];张家口日报;2014年
8 柴葳邋翟帆;“四手联弹”资源共享三部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记者 张茜邋通讯员 刘革;我市新增9处资源共享点[N];三峡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夏琪;中美图书馆界专家共商数字资源共享[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卓卓;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刘煜;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居文军;基于ASP的区域制造资源共享方法、技术和平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吕琳;基于Multi-agent的协同制造资源共享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田;教师网联资源共享课应用的问题及对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真真;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魏庆凤;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课程资源共享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方忠;职业教育园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张思淼;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韩茹冰;多元融合校级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岩;高校与地方文史馆、党史馆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8 郭烨;MOOC视角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9 陆婉虹;云南省省级民政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10 张子玉;北京市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调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47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74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