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础存在论的实践学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21:35
本文关键词:基于基础存在论的实践学习研究
【摘要】:实践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与理论学习相对的,以实践形式开展的学习,目前实践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它始终处在“理论-实践”二元论中,并作为理论的应用与附庸,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对这种二元论进行追问,可以将当前实践教育的二元论处境归因于对“本质主义”的追求。本研究首先基于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对目前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的种种提法进行批评,认为其隐蔽的回到“理论-实践”二元论中。由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一种对实践的前理论的、源始性的考察,从而整体性的、独立性的理解实践活动和实践学习,本研究将这种考察称为与“本质”相对的“存在”分析。“存在”本身是难以言明的,本研究借助海德格尔基于日常生存对此在生存整体进行的分析,在基础存在论的范围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基于对实践教育中本质主义的批评和对用具的分析,提出在“存在论”上理解实践和实践学习。同时基于亚里士多德对科学、技艺和实践的分析,对实践和实践学习的“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界定。第二部分基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对实践的存在结构进行分析。围绕着操劳、理解和解释三个概念开展。在操劳的分析中,本章归纳了“整体性”、“可能性”、“遗忘”三个特征。在理解的分析中,明确了理解是奠基于将来对生存整体的可能性的前理解,是操劳呈现这三个特征的基础。最后,在解释的分析中,本研究引出了海德格尔“理解-解释”的循环结构,同时命题是解释的衍生形式。第三部分将依据实践的存在结构对实践学习和实践教学进行分析。理解是实践学习的根基,也是实践学习的目的,实践学习奠基于理解,表现为学习者在操劳中解释。因此,实践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操劳行动的开展,从而在理解与解释中不断地循环,最终对实践情境的理解日益澄清和透明的过程。命题是解释的衍生,解释使得实践学习中的交往和实践教学得以可能。由于用具的短缺或阻碍导致用具整体的关联指引受到干扰,学习者的实践学习过程发生残断,而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为了恢复用具的指引结构,它以隐喻-相似性、换喻-邻近性的方式展开,从而弥补了指示物的短缺或阻碍,让学习者的实践学习得以维持。最后,本章对实践教育、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区分。实践教育是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基础,它组建了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科学教育以绝对客观性的规范对对象开展“专题化”的静观,技术教育以常备物的聚置对学习者进行设置和定做,在这种静观和设置下,实践教育为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所褫夺。在这种褫夺中,科学、技术变成习惯而积淀、凝固,原促创的主动创造行为被遗忘,理解的前结构被遗忘。因而,“回到实践学习”本质上是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重新解构、从而恢复用具丰富的可能性和生命力的过程。
【关键词】:实践学习 实践教育 海德格尔 存在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一、绪论11-23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3
- 1、研究背景11-12
- 2、研究意义12-13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13-14
- 1、研究内容13
- 2、研究思路13-14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4-23
- 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4-18
- 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8-21
- 3、相关研究述评21-23
- 二、实践学习的存在问题23-33
- (一)实践学习中的本质主义倾向24-27
- (二)“存在性”的实践学习27-29
- (三)实践学习存在问题的初步分析——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分析29-31
- (四)小结31-33
- 三、实践的存在分析33-44
- (一)操劳33-37
- 1、操劳与用具33-34
- 2、寻视34-36
- 3、指引、用具整体与位置36-37
- (二)理解37-41
- 1、理解与期备37-39
- 2、熟悉与情绪39-40
- 3、在世40-41
- (三)解释41-42
- (四)小结42-44
- 四、基于实践结构的实践学习44-54
- (一)实践学习的基本结构44-49
- 1、基于操劳-理解-解释的实践学习基本环节44
- 2、理解是实践学习的起点与基础44-46
- 3、实践学习是在操劳中解释46-48
- 4、命题是实践学习的衍生48-49
- (二)实践教学的作用49-52
- 1、开展实践教学的时机49-50
- 2、实践教学的指引功能50-51
- 3、作为隐喻和换喻的实践教学51-52
- (三)小结52-54
- 五、回到实践学习54-58
- (一)实践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区分54-55
- (二)实践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区分55-56
- (三)回到实践学习56-57
- (四)小结57-58
- 后记58-59
- 参考文献59-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3-64
- 致谢64-65
- 附件65
本文编号:781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78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