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特岗教师政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特岗教师政策研究
【摘要】:“特岗计划”实施至今已满十周年,共公开招募五十多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担任特岗教师,对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特岗教师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结果,同时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机制。这十年来,“特岗计划”进行先行试点并逐步扩大政策范围,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旨在彻底改善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地发展。教育政策改革依旧是两会教育工作的“好声音”,特岗教师政策的实施有力帮助偏远贫困地区实现教育精准脱贫,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牢根基。云南省是我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增强云南教育发展意义重大。云南省红河州于2003年率先进行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政策创新,为缓解当地中小学教师数量紧缺状况。云南省红河州这一成功经验获得教育部的肯定和好评,成为特岗教师发源的先河。笔者研究云南省特岗教师政策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云南省是特岗教师的发源地,政策经验相对丰富且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使得特岗事例更为典型,同时也是特岗教师数量最多的地区。二是作者完成学业期间身处云南,怀着对身边特岗教师的敬意和尊重,想通过此篇文章呼吁社会和政府给予特岗教师群体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截至2015年,云南省共招聘特岗教师7万余名,缓解了农村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非凡的成效。
【关键词】:特岗计划 特岗教师 实施效果 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9
-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9-11
- (一) 选题背景9-10
- (二) 选题缘由10-11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12
- (一) 研究目的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一) 国外研究综述12-15
- (二) 国内研究综述15-17
- 四、研究方法17-19
- (一) 文献法17-18
- (二) 问卷调查法18
- (三) 访谈法18
- (四) 统计分析法18-19
- 第一章 特岗计划相关理论及核心概念19-28
- 第一节 教育公平理论19-24
-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19-20
- 二、教育公平的层次20-21
- 三、教育公平的原则21-22
- 四、教育公平是特岗教师政策的理论基础22-24
- 第二节 教育竞争理论24-26
- 一、教育竞争的含义24
- 二、教育竞争的特点24-25
- 三、教育竞争的原则25-26
- 第三节 核心概念26-28
- 一、特岗计划26-27
- 二、特岗教师27-28
- 第二章 特岗教师政策出台的背景28-40
- 第一节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战略28-32
-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28-29
- 二、十二五教育规划的背景和定位29-30
- 三、着重点出完善教育公平制度30-31
- 四、促进区域教育发展31
- 五、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落实状况31-32
- 第二节 云南省普九达标计划32-35
- 一、经济落后制约“普九”进程33-34
-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34
- 三、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和落后性34-35
- 第三节 提升跨境民族地区教师能力计划35-37
-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5-36
-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充实教师力量36
- 三、强化教师专业能力36
- 四、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36-37
- 第四节 国门教育的软实力37-40
- 一、培养跨境民族学生祖国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38
- 二、培养跨境地区学生对国家制度和法律的认同意识38
- 三、建立和完善良好的跨境民族地区教育政策38-40
- 第三章 云南省“特岗计划”实施成效40-53
- 第一节 云南省“特岗计划”实施现状分析40-42
- 一、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40
- 二、云南省“特岗计划”实施县统计情况40-42
- 三、云南省“特岗计划”实施基本情况42
- 第二节 云南省“特岗教师”实施成效分析42-53
- 一、云南省“特岗计划”问卷调查分析42-43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43-49
- 三、云南省“特岗计划”实施效果分析49-53
- 第四章 云南省“特岗计划”的实施问题53-58
- 第一节 政策设计存在缺陷53-55
- 一、特岗教师职期和服务周期较短53-54
- 二、编制政策有待完善54-55
- 第二节 制约“特岗计划”政策实施的内外因素55-58
- 一、制约特岗计划实施的外在因素55-56
- 二、制约“特岗计划”实施的内在因素56-57
- 三、影响“特岗计划”顺利实施的其他特殊现象57-58
- 第五章 完善云南省特岗教师选拔及落地的对策建议58-68
- 第一节 从政策源泉丰富“特岗计划”58-61
- 一、充分认识现状,明确目标指向58
- 二、规范政策内容,科学预测需求58-59
- 三、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效果59-61
- 第二节 改善外部制约“特岗计划”政策发展因素61-65
- 一、提升政策执行力,增强执行效能61-62
- 二、多措并举,关注特岗教师发展62-65
- 第三节 改善内部制约“特岗计划”政策实施因素65-66
- 一、特岗教师要信守终身学习信念65
- 二、特岗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65-66
- 三、特岗教师要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66
- 第四节 影响“特岗计划”实施效果评估与展望66-68
- 一、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体系66-67
- 二、对“特岗计划”政策的展望67-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72-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丽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王荣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创新的困境与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4期
3 徐家琦;余华;何瑶;;农村贫困地区艾滋病人和受感染者生产自救方式的探讨[J];社会福利;2008年03期
4 蒋万胜;宋建昕;;农村反贫困中的信任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欧阳美才;;浅谈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由“特岗计划”引发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6 粟远荣;;影响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经济阻碍及其对策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李圣先;;坚持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J];云南教育;2006年11期
8 尹毅;关于新时期云南农村反贫困问题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S1期
9 刘宗键;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10 张大勇;左停;李小云;;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构筑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安全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姚云云;东波;;黑龙江农村反人文贫困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赖景生;;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对策[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在民;冷毅;徐建华;范辉;张燕;;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监测与改善工作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杨奎;;搞好寄宿学校管理有利于控辍保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曹应旺;;夯实根基的重大决策——从支持家庭联产承包到新农村建设[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7 向丽红;施江滨;;浅谈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及对策[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程丽银 祁龙 张永贵;两个“意见”普惠我州农村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N];红河日报;2014年
2 张敏 西北工业大学 睢党臣 陕西师范大学;论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记者 初霞;7000农村教师将免费受训[N];哈尔滨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苗青 魏美丽 崔小红 采写;新农村:首府百万农民的热盼[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5 郑欣;助建新农村的信息使者[N];人民邮电;2006年
6 江海燕;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N];学习时报;2006年
7 高怡;姚安县力促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8年
8 本报记者 夏祖军;逐步形成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N];中国财经报;2012年
9 廖君 李建平;扩招倾斜引领教育公平[N];科技日报;2014年
10 记者 廖君 李建平;扩招倾斜是利好,,还需深改扩途径[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俊生;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主体行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吴春梅;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陈治东;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敬东;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家庭健康风险模型与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吴雨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胡志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敏;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杜维婧;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10 王雨林;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相贤;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贫困治理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柳伟;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季爱平;温州市瓯海区农村妇女素质现状与提升策略[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周小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5 郭文泽;中国农村贫困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6 青格乐;新农村背景下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韩琳琳;云南省特岗教师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唐静;“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社会学阐释[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9 仲建国;四川省巴中市创新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巴山新居”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肖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10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81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