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视角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4-08-13 21:00
高校有自己的运行模式和组织结构,不同于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上应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案。即使是同一审计主体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如离任审计和任期审计,也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所以高校审计部门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时除了要考虑共性指标外,还要结合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指标”来进行评价。所以在评价指标研究上,笔者主要从教育岗位的高校领导干部角度出发,研究适合的标准。将绩效审计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考虑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效益性。
一、行政管理方面评价指标
对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评价是反映一定时期高校经济责任的总体情况,主要包括高校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资产管理情况,资金管理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执行情况 可采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比率,主要衡量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另外还要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定性指标。这两个指标主要评价被审计对象在制度建设和运作上是否符合国家、高校的规定。其中: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比率=实际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数×100%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小于100%,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虚设的情况。
(二)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水平主要核算被审计单位在资产管理保护和购置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属于被审计单位所有和管理的资产都应核算在内。可以采用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使用率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其中,
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
资产负债率=任期期末负债总额/任期期初资产总额×100%
固定资产使用率=责任期新增使用固定资产/责任期期初固定资产×100%
基于“资本保值”的原则,资产保值增值率可以用来衡量高校被审计单位资本的保全和增值状况,资产保值增值率越大表明被审计单位增长状况良好,但是同时应考虑资产负债率,衡量高校被审计单位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确保债权人债务有足够的保障,增强单位发展后劲,提高资产增长质量。如果资产保值增值率低于100%,则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资本规模存在萎缩现象,不利于单位的长足发展。对于高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考虑负债变动率[(离任时负债总额-任职初负债总额)/任职初负债总额×100%],通过负债变动率来考核领导干部的负债管理能力水平,指标越小越好。 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收集整理
(三)资金使用水平 资金使用水平以资金的流转使用作为审计重点, 在资金的预算、 使用、 相关管理等角度作出合规性和效益性审核, 可以采用人员支出比率和公用支出比率来进行评价。其中:
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比率/事业支出比率×100%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总额/事业支出总额×100%
人员支出比率和公用支出比率评价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间的事业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各审计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和工作经验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如果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支出所占的比率越高则表明,事业支出中出现了本末倒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体的衡量标准由于高校发展状况和运行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四)预算执行情况 我国大部分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措施,通过预算收入、支出的执行程度可以大致审核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内的经济管理权的执行效率,采用的指标主要有预算收入完成率和预算支出执行比率。
预算收入完成率=任期实际收入/任期预算收入金额×100%
预算支出执行比率=任期实际支出/任期预算支出×100%
预算收入完成率中的实际收入包括了事业经费拨款收入、财政补助、附属学校/校办企业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各种来源方式的收入。预算收入完成率一方面可以考核预算拨款资金到位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评价收入结构的合理性。预算收入完成率越接近100%,表明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的预算执行效率越高,但是,预算收入完成率超过100%且越高的情况,则表明预算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应重新考虑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
预算支出执行比率中的实际支出包括了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同预算收入完成率类似,预算支出执行比率在考核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间是否存在超支情况以及预算管理水平的衡量。在使用预算支出执行比率时还应结合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等资金使用指标来评价其支出结构的合理性。预算执行情况一方面可以考核经济责任人在审计期间的经济管理的效益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考核责任人工作业绩的效益性,鉴于高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殊性,笔者将其归为行政管理类别指标。
二、重大决策方面评价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应仅仅关注于财务收支的审计,要考核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更要关注高校领导人在责任期内做出的对学校乃至未来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的经济决策。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计划中确定重要性经济决策的审计范围,并将经济决策作为审计重点。重大决策审计主要从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角度考虑其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主要采用定性指标。主要包括:
(一)决策机制的建立 主要审查高校领导人所在单位决策机制是否健全。可以通过资料审查、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审查,经济责任人在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对外投资、师资配备等重大决策事项方面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并且建立的决策机制是否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对于这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专家评分法。
(二)决策制定的合规性 建立了相应的科学决策机制,但同时应保证在重大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有相关的档案记录。所以决策制定的合规性检查,主要从决策机制的执行状况来考虑。另外,可以采用责任追究制度来审查经济决策是否真正按规定程序进行。
本文编号:8320
一、行政管理方面评价指标
对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评价是反映一定时期高校经济责任的总体情况,主要包括高校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资产管理情况,资金管理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执行情况 可采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比率,主要衡量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另外还要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定性指标。这两个指标主要评价被审计对象在制度建设和运作上是否符合国家、高校的规定。其中: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比率=实际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数×100%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小于100%,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虚设的情况。
(二)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水平主要核算被审计单位在资产管理保护和购置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属于被审计单位所有和管理的资产都应核算在内。可以采用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使用率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其中,
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
资产负债率=任期期末负债总额/任期期初资产总额×100%
固定资产使用率=责任期新增使用固定资产/责任期期初固定资产×100%
基于“资本保值”的原则,资产保值增值率可以用来衡量高校被审计单位资本的保全和增值状况,资产保值增值率越大表明被审计单位增长状况良好,但是同时应考虑资产负债率,衡量高校被审计单位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确保债权人债务有足够的保障,增强单位发展后劲,提高资产增长质量。如果资产保值增值率低于100%,则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资本规模存在萎缩现象,不利于单位的长足发展。对于高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考虑负债变动率[(离任时负债总额-任职初负债总额)/任职初负债总额×100%],通过负债变动率来考核领导干部的负债管理能力水平,指标越小越好。 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收集整理
(三)资金使用水平 资金使用水平以资金的流转使用作为审计重点, 在资金的预算、 使用、 相关管理等角度作出合规性和效益性审核, 可以采用人员支出比率和公用支出比率来进行评价。其中:
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比率/事业支出比率×100%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总额/事业支出总额×100%
人员支出比率和公用支出比率评价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间的事业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各审计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和工作经验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如果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支出所占的比率越高则表明,事业支出中出现了本末倒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体的衡量标准由于高校发展状况和运行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四)预算执行情况 我国大部分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措施,通过预算收入、支出的执行程度可以大致审核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内的经济管理权的执行效率,采用的指标主要有预算收入完成率和预算支出执行比率。
预算收入完成率=任期实际收入/任期预算收入金额×100%
预算支出执行比率=任期实际支出/任期预算支出×100%
预算收入完成率中的实际收入包括了事业经费拨款收入、财政补助、附属学校/校办企业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各种来源方式的收入。预算收入完成率一方面可以考核预算拨款资金到位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评价收入结构的合理性。预算收入完成率越接近100%,表明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的预算执行效率越高,但是,预算收入完成率超过100%且越高的情况,则表明预算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应重新考虑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
预算支出执行比率中的实际支出包括了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同预算收入完成率类似,预算支出执行比率在考核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间是否存在超支情况以及预算管理水平的衡量。在使用预算支出执行比率时还应结合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等资金使用指标来评价其支出结构的合理性。预算执行情况一方面可以考核经济责任人在审计期间的经济管理的效益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考核责任人工作业绩的效益性,鉴于高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殊性,笔者将其归为行政管理类别指标。
二、重大决策方面评价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应仅仅关注于财务收支的审计,要考核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更要关注高校领导人在责任期内做出的对学校乃至未来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的经济决策。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计划中确定重要性经济决策的审计范围,并将经济决策作为审计重点。重大决策审计主要从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角度考虑其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主要采用定性指标。主要包括:
(一)决策机制的建立 主要审查高校领导人所在单位决策机制是否健全。可以通过资料审查、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审查,经济责任人在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对外投资、师资配备等重大决策事项方面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并且建立的决策机制是否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对于这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专家评分法。
(二)决策制定的合规性 建立了相应的科学决策机制,但同时应保证在重大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有相关的档案记录。所以决策制定的合规性检查,主要从决策机制的执行状况来考虑。另外,可以采用责任追究制度来审查经济决策是否真正按规定程序进行。
本文编号:8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832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