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0:27

  本文关键词: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翻转课堂 语文教学 教学理念 学习理念


【摘要】: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强化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方向。将“翻转课堂”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进一步更新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减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全方面和谐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由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语这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现状、内容、意义和创新之处。就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存在许多问题,新时期正呼吁新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为现存的课堂教学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其所提倡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值得对其进行研究。将“翻转课堂”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能为教育工作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第一章由三个小节构成,本章着重对“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概说与评价。“翻转课堂”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固有角色,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仅仅是进行知识传授,而是作为引领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顺应了信息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二章由四个小节构成,分别从四个层面论述了“翻转课堂”模式下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对教师而言,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开拓语文思维。教师要学会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使用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采取高效的课堂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利用自评、他评、小组提高分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章由四个小节组成,分别从四个层面论述了“翻转课堂”模式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利用配有动画、图片、语音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更能提高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课堂教学时间的解放换来了学生扩充语文知识的机会,除了能进行深度阅读和类比学习之外,还能达到拓展语文视野、深化语文知识、实现思维模式转换的目的。结语部分分析了影响“翻转课堂”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其他因素。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都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通力配合,“翻转课堂”要想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开花结果,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外,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学校的改革和家长的配合。
【关键词】:翻转课堂 语文教学 教学理念 学习理念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3;G43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7
  • 一、研究背景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16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16-17
  • 第一章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概说与评价17-26
  • 第一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说17-21
  • 第二节 “翻转课堂”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21-23
  • 第三节 “翻转课堂”对当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23-26
  • 第二章 “翻转课堂”之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26-37
  • 第一节 从主演到导演:教学思想与活动重心的转换26-28
  • 第二节 从单向到互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转换28-31
  • 第三节 从实体到虚拟:备课形式与传播载体的转换31-33
  • 第四节 从注重甄别到促进发展:评价标准与价值取向的转换33-37
  • 第三章 “翻转课堂”之中学生语文学习理念37-47
  • 第一节 从被动到主动:学习角色的转换37-39
  • 第二节 从自主到合作:学习方式的转换39-42
  • 第三节 从纸上到线上:学习手段的转换42-44
  • 第四节 从外化到内生:学习流程的转换44-47
  • 结语47-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晓燕;;变枯燥单调为丰富多彩——谈对高中语文阅读课翻转课堂的认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年14期

2 高明;;践行“大语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成才[J];成才之路;2013年23期

3 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0期



本文编号:920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920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f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