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自尊与高中生道德推脱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7:35
本文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自尊与高中生道德推脱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文以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高中生道德推脱问卷和已有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问卷对高中生进行施测。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考察高中生道德推脱的现状,并探索和研究家庭教养方式、自尊与高中生道德推脱的关系。以期为高中生德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自编的高中生道德推脱问卷由认知重构、掩盖或扭曲有害行为影响和降低受害人认同感三个维度构成,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后续研究工具。 (2)高中生道德推脱的总体得分较低,各个维度中认知重构得分最高而掩盖或扭曲有害行为影响得分最低。表明高中生最常使用的道德推脱机制为认知重构而最少使用掩盖或扭曲有害行为影响这一推脱机制。 (3)高中生道德推脱总分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家庭经济状况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家庭经济状况在降低受害者认同感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高中生道德推脱总体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之间两两相关显著。道德推脱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母亲)关爱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母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 (5)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对高中生道德推脱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对高中生道德推脱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关爱对高中生道德推脱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对高中生道德推脱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和道德推脱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 道德推脱 家庭教养方式 自尊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35.5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8
- 目录8-10
- 绪论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12-32
- 1.1 道德推脱的相关研究12-18
- 1.2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18-21
- 1.3 自尊研究概述21-26
- 1.4 道德推脱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关系26-27
- 1.5 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及本研究意义27-32
- 第二章 高中生道德推脱问卷的编制32-42
- 2.1 问卷编制的目的32
- 2.2 问卷编制的程序32-33
- 2.3 正式预测33
-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33-37
- 2.5 式问卷信效度检验37-40
- 2.6 结论40-42
- 第三章 研究方法42-44
- 3.1 研究目的42
- 3.2 研究对象42
- 3.3 研究工具42-43
- 3.4 研究程序43-44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44-54
- 4.1 高中生道德推脱的总体状况44
- 4.2 高中生道德推脱的人口统计学差异44-48
- 4.3 高中生道德推脱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分析48-49
- 4.4 高中生道德推脱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回归分析49-51
- 4.5 自尊在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道德推脱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51-54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54-64
- 5.1 问卷的编制与检验54
- 5.2 高中生道德推脱的现状分析54-55
- 5.3 高中生道德推脱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55-58
- 5.4 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尊与道德推脱的关系分析58-60
- 5.5 研究结果的教育建议60-62
- 5.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62-64
- 结论64-66
- 附录66-72
- 参考文献72-76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6-78
- 致谢78-80
- 个人简历80-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彦章,许东民;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及试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2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马红彪,王芳芳;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2年02期
4 魏运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3期
5 蒋奖;鲁峥嵘;蒋傼菁;许燕;;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6 陶沙,,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3期
7 魏运华;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3期
8 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9 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4期
10 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6期
本文编号:1056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105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