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

发布时间:2017-10-18 21:47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交往 心理分析 障碍 调适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交往日趋频繁的世纪。它要求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良好的交往意识和技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代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有发达的智力和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素质。事实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人们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上的。当代的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会将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带到人际交往中,形成交往障碍。本文针对这一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帮助大学生走出交往困惑,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本文根据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特点分析了交往的动机。当代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在交往的形式上注入了时代的特征。大学生对人际的认知和自我认知是导致交往障碍的原因之一。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人际交往中,既要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又要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得心应手。此外,大学生的人格(包括气质、性格以及情绪控制能力)也同样影响着正常的人际交往。心胸豁达,待人热情、诚恳,能合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自然会赢得他人的亲近和好感,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本文针对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几种心理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办法。同时为他们设计了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模拟真实交往情境,使他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交往 心理分析 障碍 调适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当代人际交往的发展趋势11-12
  • 1.3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12-14
  • 1.3.1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人际交往12-13
  • 1.3.2 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13
  • 1.3.3 消除交往障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14
  • 1.4 本文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14-16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心理分析16-25
  • 2.1 人际交往及与心理学的联系16-18
  • 2.1.1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6-17
  • 2.1.2 人际交往与心理学17-18
  • 2.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类型18-20
  • 2.2.1 亲子关系18
  • 2.2.2 师生关系18-19
  • 2.2.3 同学关系19
  • 2.2.4 同乡关系19
  • 2.2.5 恋爱关系19-20
  • 2.3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20-22
  • 2.3.1 交往愿望强烈20
  • 2.3.2 交往的平等性20-21
  • 2.3.3 交往注重感情21
  • 2.3.4 交往富于理想性21
  • 2.3.5 交往的时代性21-22
  • 2.4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动机22-24
  • 2.4.1 通过交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22
  • 2.4.2 展示自我价值,获得自尊心与自信心22-23
  • 2.4.3 在交往中增进对他人和自己的了解23
  • 2.4.4 获得积极经验,为未来发展创造机会23-24
  • 2.5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及调适25-44
  • 3.1 社会认知及其分类25-26
  • 3.2 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及调适26-35
  • 3.2.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首因效应26-28
  • 3.2.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近因效应28-29
  • 3.2.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晕轮效应29-31
  • 3.2.4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刻板印象31-32
  • 3.2.5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投射效应32-33
  • 3.2.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经验效应33-34
  • 3.2.7 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的调适34-35
  • 3.3 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及矫正35-43
  • 3.3.1 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种类36-38
  • 3.3.2 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38-40
  • 3.3.3 塑造完美自我的方法40-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人格问题及调适44-60
  • 4.1 人格概述44-45
  • 4.2 大学生的气质与人际交往45-48
  • 4.2.1 大学生的气质类型45-46
  • 4.2.2 大学生气质特点对人际交往的影响46-47
  • 4.2.3 正确对待气质47-48
  • 4.3 大学生的性格与人际交往48-53
  • 4.3.1 性格的分类49-51
  • 4.3.2 大学生性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51
  • 4.3.3 优化自我性格51-53
  • 4.4 大学生的情绪与人际交往53-59
  • 4.4.1 大学生交往的情绪特征53-55
  • 4.4.2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情绪55-57
  • 4.4.3 情绪的自我调节57-59
  • 4.5 本章小结59-60
  • 第5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60-68
  • 5.1 团体心理训练是全方位的实践60-62
  • 5.1.1 认知方面的实践60-61
  • 5.1.2 行为方面的实践61
  • 5.1.3 情绪表达方面的实践61-62
  • 5.2 团体心理训练的理论依据62-63
  • 5.2.1 社会学习理论62-63
  • 5.2.2 群体动力学理论63
  • 5.2.3 人际沟通理论63
  • 5.3 团体心理训练的技巧和方法63-67
  • 5.3.1 优化形象训练63-64
  • 5.3.2 接纳训练64-65
  • 5.3.3 平等相容训练65-66
  • 5.3.4 通力合作训练66-67
  • 5.4 本章小结67-68
  •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翠菊;;儿童学习古筝过程中的心理分析与调适[J];大舞台;2011年04期

2 张旭,孙立波,孙立君;青少年期挫折心理分析及其调适[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16期

3 张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分析及调适[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7年06期

4 冯晓艳;;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与调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黄一鸣;王刚;;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胡孟莲;中学生情绪异常的心理分析与调适[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黄玉莉;大学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周德秀;;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因素分析及其运动调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陈晓妹;;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因素分析及其运动调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徐幼萍;;浅谈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标准的多元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乐;;老年患者在接受CT检查过程中的心理分析及护理[A];全国第五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李秀峰;李荣华;;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A];全国第五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王国华;;住院患儿的心理分析及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牛红玲;;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艾生;;干部退休前的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吴斌;;夫妇性生活的调适[A];江苏省第二次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崔建华;;个体心理辅导中移情与心理依赖的区别及调适[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8 邢金霞;冀洪芳;;烧伤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杨秀荣;;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分析及对应措施[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周永福;;差额选举中的心理分析[A];纪念甘肃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京生;心理分析的有益探索[N];中国保险报;2000年

2 朱辉斌(作者单位:兰州铁三中);浅谈心理分析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N];甘肃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秦兴旺 实习生 黎业芬;用心理分析寻找罪恶的蛛丝马迹[N];法治快报;2004年

4 徐涛;明知为何故犯[N];人民公安报;2003年

5 容小翔;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分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6 记者 阮仕喜;宁陕开展民警心理健康调适电话谈心22人次[N];人民公安报;2011年

7 守 政;心理分析诠释连环杀手犯罪根源[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评论家 贺绍俊;以心理分析铸造的当代“福尔摩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魏强 乌鲁木齐支队;适应期重在抓调适[N];人民武警报;2011年

10 湖北大学 王义芳;调适焦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路芳;变迁与调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黄丽;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D];兰州大学;2008年

3 费显政;企业与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Michael K.Yen;荣格原型心神意象在心理分析中的角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桑琳;基于消费者心理分析的在线购买者品牌忠诚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韩洪伟;油画笔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9年

9 彭红;医患博弈及其沟通调适[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卢涛;城市核心调适论[D];重庆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丹琴;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与调适[D];武汉大学;2005年

2 吴丹;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3 殷燕;黑暗之心与爱之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玉虎;谭嗣同心理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蒋琴;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分析与心理训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彦玲;田纳西·威廉姆斯及其剧作《玻璃动物园》[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肖启芬;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母亲形象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张义德;顾城的诗及诗学心理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9 廖欣;心理分析批评对作家作品研究的意义[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10 顾海萍;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心理分析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57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1057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0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