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21:08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感戴 父母教育方式 大五人格 回归分析


【摘要】: “感戴(gratitude)”是指一种积极情绪,是受惠者在接受到恩惠之后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它促使受惠者为已收到的恩惠做出回报。在20世纪的前70年里,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已从不同角度对感戴进行了界定。到20世纪末,感戴概念才被引入心理学领域中并展开相应的研究,随后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以感戴作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和大五人格作为自变量,采用经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300名被试进行了测试。本研究主要探究了大学生感戴的现状特点,教养方式、人格与感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最后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在感戴总分、感戴广度及感戴密度三方面,女生的感戴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男生,一年级组均显著高于二年级组;不同年龄组的大学生在感戴深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年龄增长,感戴深度水平逐渐升高;理科学生感戴深度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在感戴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的职业类别在感戴总分、感戴广度、感戴密度和感戴深度四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感戴密度方面,知识分子组显著高于工人组和干部组。(2)性别和专业两变量的交互作用显著,文科女生的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生源地和独生子女两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也显著,来自中小城市的独生子女感戴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独生子女。(3)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过度保护干涉均对感戴广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对感戴密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情感温暖理解是影响感戴特质最为主要的因素。(4)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对感戴总分及各维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神经性对感戴总分及各维度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宜人性是大五人格中影响感戴特质最为主要的因素。(5)情感温暖理解可以直接作用于感戴,也可以通过宜人性、严谨性这两个中介变量来间接作用于感戴;惩罚严厉对感戴没有直接预测作用,完全中介变量来间接作用于感戴,在本研究中包括宜人性、严谨性、神经性三种人格特质。
【关键词】:感戴 父母教育方式 大五人格 回归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引言7-9
  • 1 研究综述9-17
  • 1.1 感戴研究的心理学背景9-11
  • 1.1.1 消极心理学的瓶颈9-10
  • 1.1.2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10-11
  • 1.2 感戴的定义11-13
  • 1.3 感戴的层面理论13
  • 1.4 国外研究现状13-16
  • 1.4.1 感戴言语行为研究14
  • 1.4.2 感戴与人格14-15
  • 1.4.3 感戴与幸福感15
  • 1.4.4 感戴与心理健康15-16
  • 1.5 国内研究现状16-17
  • 2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研究构想17-19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17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17
  • 2.3 研究假设17-19
  • 3 研究方法19-23
  • 3.1 研究对象19
  • 3.2 研究工具19-22
  • 3.2.1 感戴的测量19-20
  • 3.2.2 人格变量的测量20-21
  • 3.2.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21-22
  • 3.3 研究过程22
  • 3.4 数据处理22-23
  • 4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23-45
  • 4.1 感戴问卷的效度分析23-27
  • 4.2 修订后问卷的效度分析27
  • 4.3 修订后问卷的信度分析27-28
  • 4.4 感戴的一般现状研究28-32
  • 4.4.1 大学生感戴特质的性别差异28
  • 4.4.2 大学生感戴特质的年龄差异28-29
  • 4.4.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感戴特质差异29
  • 4.4.4 大学生感戴特质的生源地差异29-30
  • 4.4.5 大学生感戴特质的年级差异30
  • 4.4.6 不同专业大学生感戴差异30
  • 4.4.7 父亲各职业类别的大学生感戴差异30-31
  • 4.4.8 多因素方差分析31-32
  • 4.5 感戴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32-35
  • 4.5.1 感戴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32-33
  • 4.5.2 父母教养方式对感戴的预测作用33-35
  • 4.6 感戴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35-37
  • 4.6.1 大五人格量表信度分析35
  • 4.6.2 感戴与大五各维度的相关分析35-36
  • 4.6.3 感戴与大五人格的回归分析36-37
  • 4.7 感戴、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的关系研究37-45
  • 4.7.1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的相关分析37-38
  • 4.7.2 感戴、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的路径关系38-45
  • 5 分析和讨论45-52
  • 5.1 关于大学生感戴量表的结构45
  • 5.2 关于大学生感戴特质的现状特点45-48
  • 5.2.1 性别方面的差异45-46
  • 5.2.2 年级方面的差异46
  • 5.2.3 年龄方面的差异46-47
  • 5.2.4 专业方面的差异47
  • 5.2.5 在父亲的职业类别方面的差异47-48
  • 5.2.6 关于交互作用48
  • 5.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感戴的关系48-49
  • 5.4 关于大五人格与感戴的关系研究49-50
  • 5.5 关于感戴、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的路径关系50-52
  • 5.5.1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的相关分析50
  • 5.5.2 感戴、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的路径关系50-52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52-55
  • 6.1 结论52-53
  • 6.2 研究不足以与展望53
  • 6.3 本研究对感戴教育的实践意义53-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64
  • 致谢6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小艳;;大学生感戴水平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文刚;大学生感戴量表的编制及利益评估的中介作用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丽;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探讨[D];南京大学;2011年

3 桑园;大学生情绪智力、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感戴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荣;感戴教育方式对初中生感戴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毛金风;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现状及其与感戴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群华;小学儿童感戴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熊珍明;感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华云;大学生人格、主观幸福感与感戴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龙洋洋;初中生感戴与助人倾向的关系及其对中学教育的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10 周欣;感戴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5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1085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b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