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人格特征、自我表露、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9:35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同伴关系与人格特征、自我表露、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同伴关系 人格特征 自我表露 归因方式


【摘要】: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同伴交往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初中阶段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发展积极的友谊质量不仅有利于增强自信心,还有助于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初中生的同伴交往包含两个水平: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以往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对其中某一水平的研究,,没有对同伴交往的两个水平展开全面细致的讨论。本研究拟通过对初中生同伴交往的两个水平全面的探讨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特点,以及同伴交往与人格特征、自我表露和归因方式的关系。 以往研究表明人格的特质理论对人际交往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但对于基于类型理论的人格与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以往研究没有说明人格是如何影响同伴关系的,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模糊。本文采用基于荣格人格类型理论的MBTI人格类型问卷,探讨初中生同伴关系与人格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对荣格类型理论在初中生人群中做进一步的验证,一方面可以验证基于类型论的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结果与以往特质论的研究是否一致。另外本研究引入自我表露和归因方式两个变量进一步深入探讨人格对人际关系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采用MBTI人格类型问卷、青少年自我表露问卷、多维度归因量表、中学生友谊质量问卷和同伴提名方法施测。选取海丰街道中学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620份,有效数据共545份,有效率为90.4%。其中男生291人,女生254人;初一学生187人,初二学生193人;初三学生165。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如下: 1、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群体水平上,绝大部分的初中生处于一般型的社交地位,其次是受欢迎型,矛盾型的个体最少,被忽视型和被拒绝型所占的比例相当。 2、初中生同伴关系的个体水平上的积极友谊质量与群体水平的同伴接纳程度显著正相关。 3、初中生人格、自我表露、归因方式与同伴关系之间有密切关系。人格中的内外倾(EI)、思考情感(TF)对同伴关系的同伴接纳程度、积极友谊、消极友谊三个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外向的个体有较高的同伴接纳度、较多的积极友谊和较少的消极友谊,思考型的个体有较低的同伴接纳度、较少的积极友谊和较多的消极情友谊;感直觉(SN)和判断知觉(JP)维度对同伴关系的各个维度的影响不显著;自我表露对同伴关系的三个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表露水平较高的个体同伴接纳程度高、有较多的积极友谊和较少的消极友谊;归因方式对同伴关系的三个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内归因的个体有较高的同伴接纳度、较多的积极友谊和较少的消极友谊。 4、自我表露是人格中内外倾(EI)、思考情感(TF)与同伴关系的中介变量;归因方式是人格中内外倾(EI)、思考情感(TF)与同伴关系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同伴关系 人格特征 自我表露 归因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5.5;G44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20
  • 1 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研究综述11-13
  • 1.1 同伴交往的界定11
  • 1.2 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1-13
  • 1.2.1 社会交往能力11-12
  • 1.2.2 家庭因素12
  • 1.2.3 生物情绪因素12-13
  • 1.2.4 文化环境因素13
  • 2 初中生人格的研究综述13-15
  • 2.1 人格的界定13-14
  • 2.2 人格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14-15
  • 3 初中生交往归因的研究综述15-17
  • 3.1 归因的定义及分类15-16
  • 3.2 归因方式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16-17
  • 4 自我表露的研究综述17-20
  • 4.1 自我表露定义及其社会功能17-19
  • 4.1.1 有助于更加深入的认识自己18
  • 4.1.2 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18
  • 4.1.3 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18-19
  • 4.1.4 在心理咨询上的运用19
  • 4.2 自我表露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19-20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20-21
  • 1 问题提出20
  • 2 研究意义20-21
  • 2.1 理论意义20-21
  • 2.2 实践意义21
  • 2.3 研究假设21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21-24
  • 1 研究对象21-22
  • 2 研究工具22-24
  • 2.1 MBTI 人格类型量表22-23
  • 2.2 友谊质量量表23
  • 2.3 同伴提名法23
  • 2.4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23-24
  • 2.5 多维度—多归因维度量表24
  • 3 数据处理24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24-39
  • 1 初中生 MBTI 人格问卷测试结果24-26
  • 1.1 初中生十六种人格类型分布情况24-25
  • 1.2 MBTI 人格八种倾向上的分布25-26
  • 2 初中生同伴关系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的测试结果26-29
  • 2.1 初中生同伴提名结果分析26-27
  • 2.2 初中生友谊质量测量结果27-28
  • 2.2.1 初中生友谊质量平均分、标准差在性别上的差异27
  • 2.2.2 初中生友谊质量平均分、标准差在年级上的差异27-28
  • 2.3 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群体水平与个体水平的相关分析28-29
  • 3 初中生交往归因的测量结果29-31
  • 3.1 初中生交往归因的基本情况29-30
  • 3.2 初中生交往归因在性别上的差异30
  • 3.3 初中生交往归因在年级上的差异30-31
  • 4 初中生自我表露的测试结果31-33
  • 4.1 初中生的自我表露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31-32
  • 4.2 初中生的自我表露水平在年级上的差异32-33
  • 5 初中生人格特征、自我表露、归因方式和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33-34
  • 6 初中生人格特征、归因方式、自我表露和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34-38
  • 7 初中生人格特征、归因方式、自我表露和同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38-39
  •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39-44
  • 1 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相关讨论39-40
  • 1.1 社交类型分布情况相关讨论39-40
  • 1.2 初中生同伴关系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上的相关讨论40
  • 2 初中生人格、自我表露与同伴交往的关系40-42
  • 2.1 初中生人格与同伴交往的关系40-41
  • 2.2 初中生人格和自我表露的关系41-42
  • 2.3 初中生自我表露与同伴交往的关系42
  • 2.4 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42
  • 3 初中生人格、归因方式与同伴交往的关系42-44
  • 3.1 初中生人格与归因方式的关系42-43
  • 3.2 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同伴交往的关系43
  • 3.3 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43-44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44-45
  • 1 结论44
  • 2 建议44-45
  • 参考文献45-50
  • 附录50-5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伟,李文婷;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引起的心理障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李林英,普静;运用自我表露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个案报告[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2期

3 邹泓,林崇德;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2期

4 韩仁生;中小学生交往成败归因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5期

5 罗正学,苗丹民,皇甫恩,陈足怀;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6 潘佳雁;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7 井维华,韩仁生;中小学生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分析[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8 过广宇,唐薇;麦氏人格模型与大五人格模型的比较[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9 黄希庭,时勘,王霞珊;大学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学报;1984年04期

10 苗丹民,皇甫恩,Rosina C.Chia,Ren Jianjun;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效度分析[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1090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1090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1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