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欺负、受欺负同伴态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14:10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对欺负、受欺负同伴态度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到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相对较弱小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行为,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分别是双方力量不均衡性、欺负者的未受激惹性或有意性以及行为的重复发生性。根据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表现,,可将参与欺负行为的儿童简单地分为欺负者,受欺负者和未卷入者这三种角色。儿童欺负行为是校园的频发行为之一,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都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三十年来,儿童欺负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和学校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 态度指的是个体对某人或者某一事物比较持久性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心理倾向,双重态度模型提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的评价,一种是反映人们所意识到的、所承认的外显态度,另一种是人们无法意识到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具体来说,内隐态度指的是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可以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认识、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与外显态度相比,内隐态度更为稳定,对行为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本文从同伴态度的角度入手,选取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某所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83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生对班内欺负、受欺负同伴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为欺负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校园欺负行为的防范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试分组和研究材料的筛选,向四年级两个班级的小学生发放同伴提名问卷,结合教师评定,筛选出班级中最常欺负他人和最常受他人欺负的小学生,同时把班级中的所有小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欺负角色,即欺负者、受欺者和未卷入者,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准备。第二部分是正式研究,包括两个子研究,研究一采用同伴等级评定法,考察小学生对欺负和受欺负同伴的外显态度;研究二采用趋近——回避范式,考察小学生对欺负和受欺负同伴的内隐态度,以及处于不同欺负角色、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对欺负、受欺负同伴的内隐态度。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小学生对欺负、受欺负同伴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具有一致性,即与受欺负的同伴相比,小学生更喜欢欺负他人的同伴,对他们的态度更为积极。 (2)与处于欺负角色的小学生相比,处于受欺负角色的小学生更喜欢欺负他人和受他人欺负的同伴,对他们的的内隐态度更为积极;另外,处于不同欺负角色的小学生之间不存在性别效应。
【关键词】:小学生 欺负者 受欺负者 外显态度 内隐态度 趋近——回避范式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引言11-12
- 第2章 文献综述12-28
- 2.1 欺负行为概述12-19
- 2.1.1 欺负行为的界定12
- 2.1.2 欺负行为的分类12
- 2.1.3 儿童欺负行为的特点12-15
- 2.1.3.1 儿童欺负行为的普遍性12-13
- 2.1.3.2 儿童欺负行为的年龄特点13-14
- 2.1.3.3 儿童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14-15
- 2.1.3.4 儿童欺负行为的地域差异15
- 2.1.4 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角色15-17
- 2.1.4.1 欺负角色的评定方法15-16
- 2.1.4.2 欺负角色的分类16
- 2.1.4.3 不同欺负角色的特点16-17
- 2.1.5 儿童欺负行为的原因探讨17-19
- 2.1.5.1 家庭因素17
- 2.1.5.2 学校因素17-18
- 2.1.5.3 同伴群体的影响18
- 2.1.5.4 大众传媒的影响18-19
- 2.2 态度的概述19-25
- 2.2.1 态度的界定19
- 2.2.2 态度的特征19-20
- 2.2.3 双重态度模型20-21
- 2.2.3.1 理论来源20
- 2.2.3.2 基本观点20-21
- 2.2.4 内隐态度21-23
- 2.2.4.1 内隐态度的界定21
- 2.2.4.2 内隐态度的特性21-22
- 2.2.4.3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22-23
- 2.2.4.4 儿童群体中的内隐研究23
- 2.2.5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影响因素23-25
- 2.3 趋近——回避范式25-28
- 2.3.1 趋近——回避范式来源25
- 2.3.2 趋近——回避范式的研究方法25-26
- 2.3.3 趋近——回避范式与内隐态度26
- 2.3.4 趋近——回避范式与同伴知觉26-27
- 2.3.5 趋近——回避范式的争议性27-28
- 第3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28-30
- 3.1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28
- 3.2 研究问题28
- 3.3 研究意义28-30
- 第4章 实证研究30-46
- 4.1 研究方案30
- 4.2 被试分组和研究材料筛选30-32
- 4.2.1 目的30
- 4.2.2 被试的选取30
- 4.2.3 工具30-31
- 4.2.4 具体过程31
- 4.2.5 结果处理31-32
- 4.3 正式研究32-46
- 4.3.1 研究一外显态度测量32-34
- 4.3.1.1 研究目的32-33
- 4.3.1.2 被试33
- 4.3.1.3 研究工具33
- 4.3.1.4 研究过程33-34
- 4.3.1.5 研究结果34
- 4.3.2 研究二内隐态度测量34-46
- 4.3.2.1 研究目的34-35
- 4.3.2.2 被试35
- 4.3.2.3 研究工具35-37
- 4.3.2.4 研究过程37-38
- 4.3.2.5 实验逻辑38-39
- 4.3.2.6 研究结果39-46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46-49
- 5.1 小学生对欺负、受欺负同伴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46-47
- 5.2 不同欺负角色和性别的小学生对欺负、受欺负同伴的内隐态度47-48
- 5.3 研究的不足与改进48-49
- 第6章 结论49-50
- 附录 A50-51
- 附录 B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平;乐国安;;关于学校中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李建华;谢文凤;;道德态度研究综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曹薇;罗杰;;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4 马琅,张建新,魏嗣琼,沈丽琴;中学生欺侮现象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3期
5 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1期
6 谷传华,张文新,秦丽丽;儿童期负研究的问题与前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7 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8 吴明证;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9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10 张红涛;王二平;;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对欺负、受欺负同伴态度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3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