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关于南京市小班化教学发展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04 20:35

  本文关键词:关于南京市小班化教学发展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小班化教育 南京市 小班化教学 课程与教学 全体学生 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优质教育 小班教学 学生发展


【摘要】:正作为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扩大优质教育新的增长点,南京市自2001年秋开始在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无论是在理念的更新、实际的操作、还是人才的培养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南京市小班化教育更是提出了"面向‘每一个’的教育"的新主张,全力提升小班化教育的品质。那么,未来南京市小班化教育将如何发展?笔者仅就"教学层面"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分类号】:G527
【正文快照】: 作为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扩大优质教育新的增长点,南京市自2001年秋开始在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无论是在理念的更新、实际的操作、还是人才的培养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南京市小班化教育更是提出了“面向‘每一个’的教育”的新主张,全力提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峥;俞峻;;南京市小班化教育大事记[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4期

2 杨孝如;;从小班教育到小班化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4期

3 周文海;;为了教育中的每一个——“两岸四地小班化教育论坛”侧记[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4期

4 薛国凤;关于中美两国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5 郑立达;试论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评价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8期

6 吴永军;;关于南京市小班化教学发展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4期

7 迟艳杰;对沈阳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比较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8 许晓川,李莉莉;小班化教育——推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形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9 夏峰;;走向全纳、精致与个别化[J];上海教育;2007年08期

10 和学新;小班化教育的理性思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一心;郭享杰;陈图农;焦公凯;;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员自我成长现状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一心;陈图农;焦公凯;郭享杰;;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员自我成长现状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求是文;;专题研讨 重点突破——全国传统美德教育第七届研讨会综述[A];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4 徐苹;;南京市中小学心理测量工具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慰慈;袁传鼎;;中小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对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与探讨[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戴昭;;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7 杜文东;王挺;刘娜;戴梅竞;周达生;;青春期少女体象障碍与心理反应关系的研究[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锋军;杨文胜;;谈“南京市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中教育技术装备的问题与对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杨韶刚;Charles H.Helwig;;青少年对教养权和自我决定权的判断和推理[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第七届研讨会开幕词[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四卷)[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佳怡;小班化教育已成南京市民择校新取向[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2 顾佳怡 任松筠;同行关注南京小班化教育试验[N];新华日报;2006年

3 孙冬怀 记者 于洪全;西岗区小班化教育成果在全市示范[N];大连日报;2009年

4 通讯员 黄永生;《马鞍山市小班化教育的方略与实践范式研究》通过鉴定[N];马鞍山日报;2011年

5 任松筠;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N];新华日报;2008年

6 罗树庚;小班化教育 我们在实践[N];中国教师报;2007年

7 宗谷;专家眼中的“小班化”[N];温州日报;2006年

8 城区北石槽小学校长 李会红;“小班化教育”——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N];长治日报;2005年

9 江芸涵邋实习生 肖笛;成都17所学校启动小班化教育[N];四川日报;2007年

10 张雪郡 本报记者 俞莹;“小班化”:贵阳教育新亮点[N];贵阳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斯;对南京市民工子弟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07年

2 庞红卫;小班化教育的历史考察与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孟媛;美国小班化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钟昱;美国小班化教育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先保;小班化教育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薇;小班额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鲍枫;小班中情感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9 汤燕;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宏才;小班化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52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252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9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