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文质彬彬”:一个教育命题的历史命运与意义新生

发布时间:2018-01-28 06:31

  本文关键词: “文质彬彬” 教育命题 历史命运 意义新生 协调发展 孔子 教育哲学 教育文化 词义演变 造文化 出处:《教育学报》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质彬彬"在今天"多用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追溯本源,它出自《论语》,原指人的文采和质实配合均匀,包含着"文与质和谐发展"的教育意蕴。孔子提出的这一论人标准和育人规格,是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当年还提出要防止"质胜文"或"文胜质"现象,遗憾的是人类在创造文化一步步远离"质胜文"的野蛮时代的同时,越来越受文化制约,以致出现"文胜质"现象。初步的"知识考古"表明,"文质彬彬"词义的历史演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在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今天,亟需借鉴历代思想家对"重文轻质"倾向的反省与批判,赋予"文质彬彬"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文质双向关照、协调发展的和谐教育。
[Abstract]:"polite" in today's "most used to describe a person elegant and polite". Trace back to the source, it comes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riginally refers to a person's literary style and the quality of reality to cooperate evenly. It contains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quality". Confucius also proposed to prevent the phenomenon of "quality Sheng Wen" or "Wen Sheng quality". Unfortunately, human beings were gradually away from the barbaric era of "quality and literature" in creating culture. Increasingly restricted by culture,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cultural interest". The preliminary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show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polite" is a typical epitome of this trend. Today, with "harmony" as the main melody, it is urgent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introspec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tendency of "heavy writing and light weight" by past thinkers. Endow with the new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carry out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许多文献目前是默默无闻,但是等到时来运转,生命的新的闪光又会从它们身上掠过,它们又会重新侃侃而言。”[1]出于《论语》的“文质彬彬”正是一个两千多年来逐渐丢失本义,今天需要“重新侃侃而言”以焕发“生命的新的闪光”的教育命题。一、“文质彬彬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淑红;;清朝前中期今文经复兴中的董子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邵晓枫;廖其发;;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雷戈;;权力规范学术的思想史实践——从“焚书令”看意识形态对知识形态的区分与控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王应宪;;论《汉学师承记》的“尊戴”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吴日岗;覃翠柏;;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化判断力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梁燕玲;;契合还是偶合——对杜威知识观的后现代解读[J];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7 彭树欣;;论梁启超的西学思想[J];红河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陈曙红;博尔诺夫挫折观与高校挫折教育[J];江苏高教;2005年01期

9 文雪;扈中平;;论教育的时间内涵——时间不可逆的教育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10 袁咏红;试评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3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5 张乐群;;试论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6 杨卫明;;简论墨家教育思想的实践特征[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桂琴;教师的实践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冬梅;行政人格及其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米满月;威尔逊人性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典顺;数学:意义的领域[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宁莉娜;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视域中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孙利平;企业组织德行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赵俊玲;《昭明文选》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邱景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骏栋;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式微归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王敏;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高金锋;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冉隆俊;巫山县中学化学预设生成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曹艳艳;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罗建生;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文化成因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7 肖智慧;土家织锦工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黄涛;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潜在课程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姜运隆;论“问题学生”的希望教育[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刘红梅;语文课程目标的人学视野[D];西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世涛;素质教育命题下的物理教学[J];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07期

2 刘星期;素质教育命题下的课堂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7期

3 冯卓然;论人权及其历史命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4 李华兴;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折[J];探索与争鸣;1995年07期

5 朱日耀,曹德本,孙晓春;传统儒学的历史命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6 赖饮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7 戴逸;《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8 泾丰;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J];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9 余世诚;近代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历史命运[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10 孙杭生;普通高教和自考高教在命题上的联系与区别[J];高等农业教育;1998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震岳;现代大学制度是重要的教育命题[N];科学时报;2005年

2 彭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N];光明日报;2001年

3 李宝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N];人民日报;2001年

4 王勤;儒家伦理的历史命运[N];学习时报;2000年

5 纪宝成;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李传印 朱昌流;《四库全书》的历史命运[N];光明日报;2004年

7 谭荣邦;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命运[N];光明日报;2001年

8 张贺福;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N];经济日报;2001年

9 李传印 朱昌流;《四库全书》的历史命运[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明大军 刘东凯;相同的历史命运让中非关系牢固[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熊吉峰;转轨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2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徐新;二十世纪无锡地区望族的权力实践[D];上海大学;2005年

5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艳波;全球化趋势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义;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李红卫;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琼;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历史走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坚;无声的北方[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黎;社会变迁中乡村社会民间法的历史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雷良;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及其与科学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2年

8 邓鹏飞;论《日瓦戈医生》的历史主题[D];四川大学;2004年

9 亢丽芳;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战争边缘”政策的历史命运[D];山西大学;2006年

10 钱玉丽;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罗斯发展的历史命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70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70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c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