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产阶层与新课程改革的知识选择
本文关键词: 社会阶层 课程改革 中产阶层 知识选择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当代课程改革的知识选择与社会阶层变更关系密切。新课程改革的知识选择反映着新中产阶层的意愿:从注重学术性知识向更多地关注生产性、实践性知识转向;从重视传递定论性的知识向关注学生的探究性、经验性知识转向。这是倾向于满足新中产阶层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地位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巩固和增强现有新中产阶层的力量,有培养技术和管理新贵的倾向,对迅速壮大新中产阶层的社会发展要求响应不够。
[Abstract]:The knowledge choice of the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atum. The knowledge choi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flects the wishes of the new middle class: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academic knowledge to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roductive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From emphasizing the transfer of deterministic knowledge to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quiry and empirical knowledge, it tends to satisfy the strong desire of the new middle class to enhance their own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ir status. It is beneficial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strength of the existing new middle class, and has the tendency of cultiva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ing the new middle class, which is insufficient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iddle class.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范项目《中学素质教育课程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06SJY014)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延;学分制、弹性学制下的职业教育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07期
2 张蕾;关于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若干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3 蒋世玉,史燕,徐武;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宋会君;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完善与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陆作生,伍少利;体育课程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马新东;高前进;周越;许林亚;;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朱琳;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肖鹏;校本课程评价浅析[J];成人教育;2004年09期
10 孔凡哲;基础教育教科书质量保障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季建成;张娟芳;;社区——校本课程不可或缺的边缘[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2 贾建华;;“夹具应用技术”课程的教改实践[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贾建华;;《夹具应用技术》的课程建设[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刘义华;李敏;;开发篮球校本课程的调查与分析[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沈志莉;发展性高等教育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健宁;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8 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9 陆作生;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10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义;筑波大学体育学群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大川;普通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构建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凯峰;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黄建团;挑战·反思·对策·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严仲连;广西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孟现志;大学科技人才精益教育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王燕;课程价值取向之“应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陶亚奇;美国初中科学教材《Properties of Matter》中化学部分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于晓东;体育素质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畅;关于新《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多玛斯内 ,子华;政治多元论还是民主集中制[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2 T.沙赫纳扎罗夫 ,丛周;论民主集中制和多元论[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3 B.索格林 ,李君锦;美国思想传统的形成与斗争[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0期
4 山口定 ,童斌;新中间阶层与日本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的比较[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1期
5 H.陶贝尔特 ,李黎;当前资产阶级阶层研究中的倾向和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6 埃里克·霍布斯鲍恩 ,黄育馥;知识分子和工人运动[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7 刘伸 ,佟庆才;苏联知识分子概况[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8 ;简讯[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9 李f浩,钟声m$,萧广润;电工学课程必须改革——评介国外大学非电类电工教材[J];高等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10 林木欣;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贤炳;;论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政策在鄂豫边区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意义[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2 梁启谈;;系统原则和高师课程改革[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3 叶一舵;;高师公共课心理学“六位一体”综合教改的实践和理论[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韩德民;;君子人格:荀子社会理想的主体呈现[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Wilma B.Freire;韩晓滨;;厄瓜多尔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发生率[A];第一届妇幼营养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89年
6 阮西湖;张继焦;;国外都市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及发展趋势[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7 王岗;;元帝国的都市生活[A];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8 范晓岚;;谈整容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A];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8年
9 吴金成;;明末清初江南的城市发展和无赖[A];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10 方志远;;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发生与发展[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骞;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山东省沂水县龙家圈中学 姚金明 孙纪芳;国外课程教材改革的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记者 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组长 黄汉升;依据新课程方案 建设新教材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小学 郑瑛;美、日课程改革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大阪;日本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唐青林;校本课程: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高耀彬 特约记者 贺斌;面向新世纪的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记者 李建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最后攻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辉;我国现有十五个社会阶层[N];中国矿业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D];四川大学;2002年
3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姜德福;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社会地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顾颖;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影响的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7 谢小平;转轨期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博弈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8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余志文;香港校本课程发展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胡东芳;课程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烁;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借鉴[D];河北大学;2000年
2 曾晓荣;我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优化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黄爱锋;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展望及改革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高昂;论中晚明通俗小说中的商人形象[D];郑州大学;2001年
6 肖怀宝;高等师范院校物理系课程改革方向[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7 钟志勇;国家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与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郑勇;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群林;中小学活动课程浅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49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54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