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科学精神的培养
本文选题:科学精神 切入点:课程改革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科学精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但在科学精神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先天遗传不足,后天营养不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本来就缺少科学精神的基因,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中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坚持,甚至存在着被忽视和弱化的倾向,难以满足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Abstract]:Positive scientific spirit is the essenc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but in the aspect of scientific spirit, we can say that we are insufficiently inherited and undernourished. There is a lack of genes for scientific spiri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education and training has not been given due attention and persistence, and even there is a tendency to be ignored and weakene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our country's modernization cau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23.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f浩,钟声m$,萧广润;电工学课程必须改革——评介国外大学非电类电工教材[J];高等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2 刘文英;《天问》“东流不溢”集解[J];甘肃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3 刘元树;;娭《尝奻集》的思想P鞠蚝屠返匚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顾准;;科学与民主[J];读书;1980年11期
5 林木欣;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6 叶立群;中小学课程设计中的三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02期
7 周山;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8 林金铭,傅光洁;别具一格,堪资借鉴——M.I.T.《机电动力学》第一卷的试用情况与初步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1981年01期
9 ;我系三个专业的专业课改革情况[J];高等教育研究;1981年04期
10 杨献珍;杨献珍同志的信[J];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希杰;;修辞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代序言)[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梁启谈;;系统原则和高师课程改革[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3 张秉平;;大力发展现代化科技教育[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4 ;评选、表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条例(试行)[A];中国烟草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1997年年会文件和论文汇编[C];1997年
5 孙利天;;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许立艳;;运用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7 叶一舵;;高师公共课心理学“六位一体”综合教改的实践和理论[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陈道德;;胡适的科学方法简析[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9 王家扬;;序一[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10 郑为一;;三游见精神 台山增光辉[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省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揭幕[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刘建明;伪科学再认识[N];北京日报;2000年
3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骞;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山东省沂水县龙家圈中学 姚金明 孙纪芳;国外课程教材改革的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记者 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组长 黄汉升;依据新课程方案 建设新教材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小学 郑瑛;美、日课程改革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大阪;日本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李开富;《工程伦理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四川日报记者 刘骞 本报记者 唐青林;科学精神的光辉[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余志文;香港校本课程发展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胡东芳;课程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潘苏东;从分科走向综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广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烁;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借鉴[D];河北大学;2000年
3 黄向真;中学素质教育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曾晓荣;我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陈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优化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爱锋;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展望及改革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徐莉莉;巴斯德的科学贡献、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D];广西大学;2001年
9 刘汉辉;论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肖怀宝;高等师范院校物理系课程改革方向[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77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57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