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象征理论在当代美国教育政策分析中的工具价值
本文选题:政治象征 切入点:教育政策分析 出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摘要】:"文字的含义蕴含在它的运用之中。"政治象征理论主张,从政策的生产、传递和接受三个层面,来分析"字面上"的政策是否被实施,从而质疑语言的政治性和作为性。在政治象征理论的分析视域中,20世纪80年代保守主义阵营在公共教育政策文本中生产出"优异"与"选择"两个"象征符号",并通过"学校大辩论"实现了政策的合法化,最后在与新进步主义的"民主对话"中实现了政策的社会化。
[Abstract]:"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s contained in its application."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symbolism argues that the "literal" policy is implemented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policy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accept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ymbolism, the conservative camp produced "excellent" and "choice" in the text of public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1980s. And through the "school debate" to legitimize the policy, Finally,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policy was realized in the democratic dialogue with the new progressionism.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敏;政治象征符号的工具价值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玉;李雁;;论学校教育中的控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杨玲;薛捷;;教材图书市场的“柠檬”现象与社会评价机制的构建[J];大学出版;2008年04期
3 徐金海;;论班级契约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4 石鸥;刘一砖;;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偏离的研究(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5 丁道勇;;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时间[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6 石鸥;李祖祥;;教科书的空无内容与教师的应对[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7 李红娟;郭为桂;;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研究:西方学者的视野及其启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闫引堂;;教育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基于问题史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9 赵长林;吕金伟;;三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陈露茜;;美国“学校大辩论”的学术研究路径回顾[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立君;美国公立高中能力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海英;协商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广军;符号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王星霞;学校发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霁;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柏华;小学教师教材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荣彬;高中思政课教材美育功能及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钟峰华;论语文教材对课程内容的实现[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陆云峰;走向生活的德育教科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小婷;幼儿园课程园本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朝阳;古德莱德的师范教育改革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王蕊;小学课堂中的自由与规训问题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薇娜;制约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问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邬思云;女性主义视域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林洁;科学教科书话语微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普曼;谢学义;;新保守主义文化批判对政治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0年09期
2 白锡X;当前西方的新保守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3 孙聚高;;当代西方保守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哲学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4 高华平;传统文化热已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韩玉贵,马伟涛;新时期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燕军;;新保守主义、民主和“大中东民主计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对英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育研究;1996年07期
8 金元浦;何以“保守主义”而又“新”?[J];读书;1996年05期
9 陈明;;保守:思潮与主义 九十年代学术重读之四[J];博览群书;2002年12期
10 袁明;是谁在主导美国对外政策——新保守主义的能量和局限[J];世界知识;2003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峰;俞祖华;;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居阅时;;承德避暑山庄的政治象征义[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2004年
3 方克立;;要注意研究九十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4 佐藤学;;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校教育改革——危机与改革的构想[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建农;;建水文庙历史地位刍议[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滕世华;;谁更偏好大政府——基于一种学理性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雷菁;洪灏;;新自由主义的由来、本质特征及其影响[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研究述评[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卫;王振卯;;社会群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10 王国兴;;美国对华出口控制的趋势、因果与中国的对策[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作者丁一凡;反击新保守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姜琳 编写;新保守主义就是明日黄花[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邓广(学人);新保守主义写作的多重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Ramesh Ponnuru;新保守主义控制布什政府外交政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康慨;伊拉克让福山自我终结[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求是;关注当代西方新保守主义思潮[N];浙江日报;2006年
7 马克·里拉 翻译 刘擎;“反动”的概念[N];文汇报;2010年
8 丁刚;新保守主义的终结[N];人民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谷亚光;学习西方不能生吞活剥[N];中国改革报;2004年
10 沈丁立;布什的保守主义是否终结[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东;新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
2 王联合;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子辉;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布什外交战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肖克;当代西方保守主义民主政治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雷大川;“乐”:政治意义的宣化——先秦政治传播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贾曦;保守主义理念与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黎世光;政治哲学的现代危机和古典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宗义;解析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决策[D];外交学院;2007年
9 张玉;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王磊;布什反恐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池景慧;为自由而代言—欧文·克里斯托新保守主义思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王克东;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影响浅析[D];四川大学;2004年
3 金龙云;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国际战略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沈小捷;新保守主义对小布什政府中东政策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召坤;新保守主义对小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0年
6 章浩;新保守主义与布什政府外交[D];外交学院;2004年
7 吴迪;试论威廉·克里斯托尔的新保守主义外交思想[D];辽宁大学;2011年
8 高四梅;美国“新帝国论”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许琳;美国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10 胡渊;新保守主义与布什政府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2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68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