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理念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题:美国教育 切入点:中国教育 出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摘要】: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世界许多国家纷纷研究其他国家的教育优势来弥补本国教育的不足。教育改革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Abstract]:In the face of a new economic era of globaliz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people feel the potential force of educatio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studying the educational advantages of other countries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their own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has become a trend of the times. Have very different traditions, China's education pays atten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and inculcation of knowledg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spect for knowledge and authority, the mastery and inheritance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ther h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and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questioning of knowledge and authority and critical spirit. Focusing on the expansion and creation of knowledge. Thes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expres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knowledge. Education in China expresses static acceptance of knowledge, whil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resses dynamic changes in knowledge. This "quiet" and "moving" reflects the different views on knowledge in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作者单位】: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G40-05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扫描[J];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29期
2 李希贵;;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国教育(下)[J];人民教育;2006年11期
3 雷金果,徐立珍;教育理论探讨[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 李鸥漫;;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7年01期
5 应培录;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浅议[J];长江论坛;2003年04期
6 黎仰安;美国教育现状及其借鉴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娄光大;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J];体育与科学;1987年06期
8 李淑兰;;关于家庭教育新观念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张彩华;幼儿家长的错误教育方法及其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08期
10 徐腊梅;;高校诚信教育教学方法探析[J];党史文苑;2005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元花;;如何在自然课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徐兰香;;创新:中国教育的希望——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思想的体会[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3 刘杰;朴在林;付立思;;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教育模式的创新[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陆益军;;法国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尝试[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5 罗宽让;;想像、探索与创造[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陈传伟;成虹;;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7 王盘永;;创新与成功——论地理学科的创新模式[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8 刘春惠;李秀峰;党传升;;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基础与调研分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新桂;;论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实施素质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10 张兰馨;;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教育会[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燕;观念体制创新改变中国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胡萌;陈屹与她眼中的美国教育[N];光明日报;2001年
3 白丁;了解美国教育的一扇窗[N];光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靳晓燕 苏雁;“规划纲要”:中国教育从这里“再出发”[N];光明日报;2009年
5 张建宁;淳化人武部政治教育方法灵活[N];咸阳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刘继安;这五年,教育观念变化最大[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吴焰 陈星星;1问 中国教育如何摆脱“危机”[N];人民日报;2009年
8 张磊;准格尔旗 两位校长获中国教育大奖[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9 本报记者 朱虹 张意轩 陈星星;五问中国教育[N];人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孙军;青岛优秀教师获赠2009年《中国教育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4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高敬;两种英语教育模式下的幼儿英语pro-drop参数建立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金霞;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D];河北大学;2006年
8 黄健江;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肖奕;杜威与美国教育的实用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王赛扬;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3 张欣;职业中专数学教学问题及其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宋丽娜;大连市乡镇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与布局[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成泽卿;浅论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月岭;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7 杨晶;中美两国天才儿童教育模式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马光远;中美法律教育比较研究——兼论我国法律教育模式的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慧;村落视野中的民族教育嬗变与区域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赖艳;论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的教师教育模式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93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69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