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学校“科层制批判”的反思与批判
本文选题:公立学校 + 学校管理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09年01期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世界性的公共部门改革运动,人们对公立学校科层制的批判呼声也日渐高涨。然而,诸多对公立学校科层制本身的认识及批判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片面性与不合理性。公立学校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公立学校科层制首先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其存在本身就有诸多可资解释的内外因素。科层制低效并非公立学校特有的、内生性的难题,私立学校也并不一定比公立学校拥有更高的办学绩效。我们应从一味反思、感性批判的态度转向理性、建设性的立场来评价公立学校科层制,以客观、全面、换位思考的姿态去积极克服公立学校科层制的弊端。公立学校的自主发展转向、公立学校的内部激励机制与内部事务透明化是改进公立学校科层制组织结构的应对之道。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with the worldwide public sector reform movement, people's criticism of the public school hierarchy is also rising. However, there are some one-sidedness and irrationality in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zing the subject hierarchy system of public schools to a great extent. The problem of public schools is a problem in development. Firstly, the subject stratification of public schools is a neutral concept, and its existence itself has man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hich can be explained. The inefficiency of tiered system is not unique to public schools. Private school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higher school performance than public schools. We should change the attitude of reflection, perceptual criticism to rational and constructive attitude to evaluate the system of public school subject, and to overcome the malpractice of the system of public school by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and transposition thinking.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public schools, the internal incentive mechanism of public schools and the transparency of internal affairs are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public schools.
【作者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07JC88002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首批特别资助项目(200801006)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当代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2 刘复兴;教育民营化与教育的准市场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康永久;公立学校的制度特性及其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4 黄崴;张伟坤;;服务型学校管理:涵义与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5期
5 朱虹;关于科层制的理性思考[J];理论视野;2002年02期
6 张铁明;关注阻碍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倾向——兼谈教育利益国家化是民办教育新制度安排中最核心的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8期
7 佐藤学,钟启泉;日本教育改革舆论的十大流言[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7期
8 张定淮,黄国平;西方理性官僚制与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取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张水玲;;我国公立学校组织模式的困境与变革[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10 颜佳华;易承志;;建构行政哲学的路径探讨——以行政学科发展史为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胜;;县级供电企业适应“虚拟扁平化”管理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戴双翔;现代教学视野中的教学伦理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王芳;;刍议责任型政府的制度性责任——基于“企业家政府”原理的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桂在泓;王平;;论当代中国政府能动性的发生与制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黄文伟;;关于远程教育的法规政策及其问题的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黄元龙;;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现状及其完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杨指挥;冯文全;黄育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6期
8 项桂娥;;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治理模式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黄雪松,李小勇;教育产业化对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10 杨国栋;赵亮;沈荣华;;推进我国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思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协作组织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韩升;;我国责权统一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恒;;试论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邓集文;;论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的推进战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锐;;和谐社会视域中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体制创新[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胡宁生;;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方政府治理——以南京市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例[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李小土;;基础教育制度中的顾客机制[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9 唐卓;;政府再造的一个视角——改革高层管理者[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辉;;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范式研究[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仉巍;我国司法机关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霞;新疆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林玉;公用事业投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金钰;公共部门规模、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滕跃;基于ISO9000标准的政府科学技术奖励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吕新发;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勇;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制度完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周晓郁;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黎;学校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汪德荣;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熊巍;我国民用机场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改革反思[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春萌;新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毛晚春;论中国政府职能结构的量化转型[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兰卉;日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邓国风;大连海关通关作业流程再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邓国风;大连海关作业流程再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敬琏 ,曹远征 ,秦晖 ,李风圣;“法治与市场经济”座谈纪要[J];读书;2004年03期
2 韦森;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东西方社会制序历史演进路径差异的文化原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陈学明;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从与后现代主义对立的视角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杨明;从政府控制模式到政府监督模式——中国高等教育政府管理模式的现代性转换[J];教育科学;2003年05期
5 张铁明;论中国教育需求趋势与巨大市场空间[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11期
6 王世忠;当前我国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政策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5期
7 黄崴;中小学校长:从行政职务到管理职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7期
8 黄崴;张伟坤;;服务型学校管理:涵义与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5期
9 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10 郝志军 ,金东贤;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武华;方展画;;公立学校“科层制批判”的反思与批判[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09年01期
2 何忠志,郝春波,郑澍君;学校管理中的激励艺术[J];教育管理;1994年03期
3 王凤秋;试析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内耗[J];教育探索;1996年01期
4 吴云霞,张翔;场观与学校管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5 滕明国;试论学校管理的激励机制的建立[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6 孙其松;浅谈学校管理中的“软管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胡云其;消除学校管理中负面影响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06期
8 赵敏;论学校管理的动力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3年31期
9 叶先林;;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院校管理中的运用[J];贵图学刊;2003年03期
10 江诗宗;学校管理如何围绕"人"来做文章[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银锋;;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张祖华;王妮;;浅谈学校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刘传德;;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十二)——现代外国学校管理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杨开亮;;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邸兴龙;方学忠;;学困生对家庭、学校管理的认识调查表反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郭法琦;;杜威学校教育管理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丽英;;构建教师发展的职业学校管理机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8 王红伟;;浅谈高职学校管理原则与策略[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陈平生;;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10 王彬;;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消费者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胡东芳;学校管理的26个字母[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修文三中 肖桂林;浅谈学校管理“以人为本”[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3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胡东芳;学校管理从“共同遭遇”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苏州大学附中 陈小军;无物质激励下的学校管理大有可为[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5 谢建军;学校管理中的不等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冯田地 (作者单位:天水市麦积区东岔初级中学);学校管理三步曲[N];甘肃日报;2007年
7 记者 吕扬;强化学校管理创建和谐社会[N];陕西日报;2006年
8 山东省莒南路镇一中 史峰;学校管理切莫“绕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刘海生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管理,别误读了“以人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张瑞金 吕梁市泰化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与学校管理[N];科学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瑞;北朝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康永久;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蔡怡;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亚成;学校道德领导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于家太;中小学质量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锦兴;改善农村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东;论诚信观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红霞;在变动中寻求秩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升;学校情感管理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晓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金莲;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伶俐;家访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汤琳;萨乔万尼的学校共同体理论述评[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埃迪;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7 沈本领;驶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陶玉龙;驶入专业发展快车道[D];苏州大学;2008年
9 杨国华;班主任评价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宏;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9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0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