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基本范畴体系初探
本文选题:教育技术学 + 范畴 ; 参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摘要】:构建科学的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需从构建教育技术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入手。教育技术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包括起点范畴——"教育技术"、中心范畴——"现代媒体教学"、中介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结果范畴——"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终点范畴——"教育绩效"。从起点范畴、中心范畴,经中介范畴,至终点范畴所形成的教育技术学基本范畴体系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技术各种现象及其辩证关系的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是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体。
[Abstract]:The basic category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basic category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basic category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cludes the starting catego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central category "modern media teaching", the medium category,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and the result category: "optimization teaching" The basic category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med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category, the central category, the intermediate category, the intermediate category and the end category reflects the general law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phenomena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ich is the unity of dialectics, epistemology and logic. Bod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阳理工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2006年度课题“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反思与重建”(课题批准号:06JA880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2 罗永祥;AECT’94定义对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以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的内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5期
3 瞿葆奎,郑金洲;教育学逻辑起点:昨天的观点与今天的认识(一)[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2 江北战;探寻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胡来林;安玉洁;;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4 汪基德;;由教育信息技术的定义所想起的问题——兼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领域中概念的泛化与歧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5 陈勇勤;;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和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6 赵剑;;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再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7 刘瑞儒;黄荣怀;;也谈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8 李萍萍,刘仁坤;中国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管理模式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9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10 周越;徐继红;;逻辑起点的概念定义及相关观点诠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勤;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合荣;事实与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荣伟;思想政治课STA课型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红宇;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福祥;反思与超越:成人教育研究思维方式之转换[D];河南大学;2008年
4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秋红;论学习经验的教育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青松;我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编制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伍雪辉;课程话语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百军;东营市农村初级中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使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莫菲;健商(HQ)新理念与长春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相结合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绍荣;关于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思考[J];教育科学;1991年01期
2 孙宏安;学科教育学的一个逻辑起点[J];教育科学;1995年03期
3 刘美凤;解析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4 李志,郎福臣,张光富;对我国"企业家能力"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6 乔立恭;在进展中对电化教育再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7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8 李康;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9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10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庆绵;;范畴史初探(一)——关于范畴史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李延令;论表现性偶然性与偏离性偶然性——提出两个哲学范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Z1期
3 刘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范畴的探讨[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5期
4 赵启厚;苏联学者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系统化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6期
5 王益康;施行;;电化教育能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吗?[J];外语电化教学;1981年02期
6 ;英汉电教术语选编[J];外语电化教学;1981年01期
7 ;前言[J];外语电化教学;1981年01期
8 何玉德;;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主要成果初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9 陈依元;系统论丰富哲学但不能代替哲学[J];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1期
10 燕国桢;从研究范畴的演进入手揭示哲学史发展的规律[J];求索;198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总宽;;略论辩证逻辑的范畴体系[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2 朱士群;;辩证逻辑中国化的重要探索——评孙显元著《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3 席升阳;;黑格尔建构《逻辑学》范畴的方法及原则[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4 席升阳;;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说[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5 徐福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心;;教育技术学中的系统思想与辩证思想[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8 孙跃刚;;试论发展哲学的范畴体系[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杜福磊;;新世纪现代写作学建设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10 唐炎;龚坚;;体育学范畴体系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涛 温红彦;北大教育学院成立[N];人民日报;2000年
2 戴仁乐;古代文论的大结构[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内蒙古记者站提供;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春季高考招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记者 范绪锋 刘继安;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势在必行[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艾文;《翰林汇信息技术课教学系统》倡导全新的教学模式[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8 记者 卢劲杉 李雪梅;教学走向信息化 教育莫失人情味[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蔡锺翔 陈良运;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吴滔;教育信息化:如何走出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哲宏;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生安;法治理念下的行政行为[D];苏州大学;2003年
3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蒋建梅;和谐的生命之美[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念东;邓以蛰绘画美学思想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兴红;教育技术观念的变迁和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建青;适应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行动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徐冬雪;“视、听、做”一体化的婴幼儿语言习得环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继宽;现代远程教育情境下教学结构模式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魏河川;应用几何画板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试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强;基于因特网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洪霞;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春莉;教育技术学之学科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10 叶鹏;灰色系统理论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80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8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