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德育改革的合理性诉求
本文选题:“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 + 德育改革 ; 参考:《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7期
【摘要】:"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有如下要求:持不同观点的人们能够以合理的态度彼此相待;基于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从各自角度出发或通过采纳彼此视角可以支持共同的规范;不同价值观和立场的人们,应该努力寻求未来的彼此理解和"视域融合"。我们需要汲取"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的思维方式,来回应德育改革的时代诉求。内蕴"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的基本精神的德育改革,必须要确立"相互承认"的思维方式,坚持展开协商对话,建构相互学习的机制。
[Abstract]:The "overlapping consensus" of "overlapping consensus" has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people with different views can treat each other in a reasonable manner; people based on different values can support common norms from their own perspective or by adopting each other's perspective; People with different values and positions should strive for futur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vision fusion. We need to learn the thinking mode of overlapping consensus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of moral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reform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contains the basic spirit of "overlapping consensu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mutual recognition", to persist in conducting consultation and dialogue, and to construct a mechanism for mutual learning.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DEA06011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41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蒋满元;关于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问题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王成兵,吴玉军;虚拟社会与当代认同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徐斌;制度变革与人性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二)[J];图书与情报;2006年01期
8 谭杰,邱永琼;论罗尔斯的契约论选择[J];道德与文明;2005年05期
9 罗建文;追求公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5年05期
10 张健;;“合法反对”与“和而不同”——中西政党制度伦理的比较[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濂;;政治社会、多元共同体与幸福生活[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2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志江;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5 艾国;党员权利的实现与党内民主建设[D];清华大学;2004年
6 汪建达;在叙事中成就有德性有品格的人[D];浙江大学;2005年
7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勇;哲学视野中国家与个人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牟宗艳;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民主[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定友;从康德式“道德建构主义”走向“政治建构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刘化军;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社群主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范广垠;治理腐败——制度他律与道德自律的非均衡性[D];苏州大学;2003年
4 李绍元;走向世界正义的现实乌托邦[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谢腾云;交往理性与话语政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唐土红;我国转型期权力腐败的伦理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阳建国;人类自由的绪论:波普尔非决定论思想的道德之维[D];中南大学;2003年
8 肖松涛;诺齐克与德沃金权利理论比较初探[D];湘潭大学;2004年
9 陈清;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中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10 王鹏飞;新“发展”理念统摄下的经济-伦理观[D];东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祖伟;李意如;于正;;“三个面向”与中学生的德育改革[J];青年研究;1985年02期
2 班华;;新时期德育要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J];辽宁教育研究;1985年05期
3 邓才彪;德育改革浅识[J];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02期
4 冯恩洪;;德育改革的探索(一)[J];上海教育科研;1986年01期
5 冯恩洪;;德育改革的探索(三)[J];上海教育科研;1986年03期
6 李意如;;德育研究的新趋势[J];青年研究;1986年02期
7 严正;;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改革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刘献君;;试论学校德育和社会大系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86年03期
9 张曼;浅论大学德育和社会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7年06期
10 张红菊;;小学德育教育实验集锦[J];人民教育;198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陶澍;;德育创新在职业学校教育现代化中的位置和作用[A];首届"华星杯"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评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绍珉;以德治校培养新人[N];河北日报;2001年
2 韩延明;贯彻《纲要》精神 强化高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郑重 本报记者 顾雪林;钟情女生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本报通讯员 鲍璐茜 本报记者 潘剑凯;建“道德银行”该不该[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朱玉华 王义君 赵银生;百年大计抓教育 改革发展谱新篇[N];今日信息报;2003年
6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授 文新华;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夯实“德”的基础[N];陕西日报;2003年
7 彭道双 彭道全;这里的教改充满生机[N];团结报;2003年
8 陈若葵;快乐 健康:育儿新视点[N];中国妇女报;2004年
9 彭城 本报记者 王英;打造均衡教育[N];吉林日报;2004年
10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顾蔚婷;德育是“养成教育”[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莉明;注重职教特色 构建新时期开放型德育课程体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万荣根;学生个性发展与德育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宏芬;对我国小学德育政策(1978—2000)多元视角政策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洪星;德育环境变迁中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秋明;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水淑燕;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和警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海威;学分制条件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常立飞;论德育资源及其配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会玲;玉溪体校运动员思想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可智;对新时期中学德育改革的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38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38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