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林悖论”新解——对教育的经济价值之博弈分析
本文选题:伊斯特林悖论 + 教育 ; 参考:《教育科学》2009年01期
【摘要】:"伊斯特林悖论"认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幸福增加,这一论断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教育的经济价值就在于造福于人,包括生产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生产性价值就在于把投资直接用于培养学生将来的生产能力和谋生能力上;消费性价值则是指投资教育所获得的非货币性回报,两者是博弈关系,都可以使人得到满足。"伊斯特林悖论"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只考虑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消费在其中的作用,只有把二者同等重视起来,才能真正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
[Abstract]:The Easterlin Paradox's claim that rising incomes do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increased happiness has caused a lot of reaction in the economic world. 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 lies in the benefit of people, including productive value and consumption value, and the productive value lies in the direct use of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students' future productive capacity and earning ability; Consumption value refers to the non-monetary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which is a game relationship that can satisfy people. " The reason why the Easterlin Paradox exists is that it only consi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ut neglects the role of consumption. Only by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the two, can we really improv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eople.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楚亮;;教育、收入与主观幸福感[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2 张学敏;何酉宁;;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6年03期
3 杨金风;史江涛;;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皮江红,黄育云;关于择校就学的经济学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赵芳,李忠义;广西高校体育专业扩招问题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3 唐江桥;;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渊源[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4 刘颂;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李文利,魏新;论学生资助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6 吴志攀;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7 文东茅;论民办教育公益性与可营利性的非矛盾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8 卢晓东;确定成本约束下学费、财政经费的市场化互补模型——向成本补偿本义的回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9 李文利;;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对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公平的促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10 蔡国英;我国辍学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秋生;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李洪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3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管同伟;中国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陈江生;国际金融危机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李建华;中国转型期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赵荣祥;信用制度下的票据市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王雪苓;当代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振君;当代国外农村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丽;公共财政框架下支农对策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3 庄芮;90年代美国经济中的通胀和失业[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陈碧霞;居民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穆林;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西北大学;2001年
6 柯常青;美国高校区域经济职能的实现模式及其借鉴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符文斌;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2年
8 刘学行;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宋勃;我国财政风险分析[D];湘潭大学;2002年
10 范南;由越多越少的货币谈起——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宗胜;周云波;任国强;;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天津市农村社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5期
2 鲁礼新,马昌河,鲁奇;水城县沙坡村农户经济行为调查研究[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3 杨金凤;张清霞;;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及收入的影响——基于山西省的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12期
4 陈惠雄;生命成本:关于消费函数理论的一个新假说[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8期
5 魏众;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6 任国强;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就业与非农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天津的考察[J];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7 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04期
8 李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村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石;《管子》最早提出教育的经济价值观[J];中小学管理;1996年1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胜;;我国教育私人经济收益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钱智勇;对教育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69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6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