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理论基础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反思
本文选题:新课改理论基础 + 引进 ; 参考:《教育探索》2009年11期
【摘要】:在对新课改理论基础进行反思的文章中,对于外国理论是引进还是不引进,新课改理论基础是否仅有批判而无建设,如何看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为外国理论找源头的现象和改造理论还是改造土壤等问题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针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作为课改理论基础的多元智能等理论的引进是时代、文化、学科发展史等各种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彰显批判性是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为外国理论找源头的现象对这些理论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In the article of reflecting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hether the foreign theory is to be introduced or not, wheth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only critical and not constructed, How to look at the phenomenon of finding the source for the foreign theory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ow to transform the theory or reform the soil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eople's argu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which is the basis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or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ime, culture, the history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etc.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to highlight the criticism. The phenomenon of finding the source for the foreign theory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localization of these theorie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教育学科规划一般课题(BHA060034)
【分类号】:G423.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成科;;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哲学反思——关于“新课程改革”三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银兵;;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模式之比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胡媛媛;;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道德教化——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不同的价值取向[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余孝平;侯铁军;;为回而去与去而不回——奥德修与亚哈旅途比较[J];外国语文;2009年S2期
4 吴宾凤;李秀玲;;商务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异同的表象[J];商场现代化;2008年08期
5 周彦;丁舒;;学习方式差异的文化追问——一种中西人论比较的视野[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09期
6 吴忠齐;;避免交际误区——从就餐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1期
7 蔡志良;赵青文;;教师教育校地合作模式探微[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8 朱成科;;为教育改革中的“保守主义”声辩——一个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的个案考察[J];教育学报;2008年02期
9 何丽君;;政治文化的历史足迹:由专制向民主的嬗变[J];学术探索;2007年06期
10 陈泽环;;根基和多元互动中的终极关怀——三论当代社会的道德结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冷树青;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系统哲学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津华;欧美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燕婷;乐感文化模式下的中国音乐审美心理[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高金华;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冯建民;科举制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燕玉;当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哲学意蕴[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尹健;日本现代化中的文化转型及其启示[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赵庆灵;南阳市中学体育课边缘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7 刘强;课程文化的反思及超越[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旅波;先秦湖湘神话中恐怖情愫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D];北京大学;2007年
9 曲颖;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及其本土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雷英俊;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反思实践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钟启泉,有宝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亚全;“五四”批判精神辨析[J];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05期
2 怀谷;《多元智能》值得一读[J];四川教育;2001年04期
3 齐春霞,赵宝福;中外股份制企业改造的比较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陶礼光;多元智能与教育改革创新——读《课堂中的多元智能》有感[J];人民教育;2003年18期
5 杨晓东;高职经济学“引进”的创新思路[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徐亚辉;多元智能:呼唤教师行为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8期
7 周卫;多元智能论的启迪[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8期
8 周蔺;20世纪大学批判精神失落原因检视[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06期
9 樊晓红;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10 欧阳娜;;呼唤社会批判精神[J];珠江水运;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峻岭;周家宏;朱黎明;;G142C-180型浆纱机改造探讨[A];金f杯第一届全国棉纺织行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李光丽;;谈科学的批判精神——由诺贝尔奖的获得情况所想起的[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杜严勇;;科学卫士反击后现代[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朱太红;;电解槽槽控机改造[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张厚升;李建斌;任丽;;丹江口水电厂150MW发电机增容改造的设计[A];全国水电厂技术改造学习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邹道志;王瑞宁;廖岗平;谭德光;罗惠兰;;焦炉改为单集气管工艺的实践[A];苏鲁皖赣四省金属学会第十三届焦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同彦;陈庆;;KFJ-3A型转子式翻车机的改造思路[A];苏鲁皖赣四省金属学会第十三届焦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亚南;张立伟;;浅析青岛老城区的保护、建设和规划[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段飞;李克强;杨彦富;张志俭;;用通用微机改造现有发动机台架[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一届二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10 何卫东;王盛;;秦皇岛港煤二期五号翻车机系统液压改造[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润滑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林;大学的批判精神上哪去了[N];江苏科技报;2009年
2 商报记者 文冀;多元智能书市场“细”中见热[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3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系 王安白;教师应当具备批判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记者 王英;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N];吉林日报;2004年
5 ;多元智能幼儿园什么样[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任海平;幼教也需引进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7 安康中学初中部 白梅;开发多元智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安康日报;2009年
8 王亚琛;任何社会均需要批判精神[N];兵团日报(汉);2006年
9 ;成为一所多元智能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苏军;幼儿进餐可自盛饭菜[N];文汇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 彭晓蕾;含油气盆地中岩浆活动对砂岩的改造[D];吉林大学;2006年
3 毛剑;“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尹少淳;理想与现实: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及课程组织[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6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曹瑞涛;多元时代的“正义方舟”[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海平;后现代背景下行政法的范式转型——迈向反思型行政法[D];吉林大学;2004年
9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浩;地理教学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模式与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明东;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温宁花;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敏;试论多元智能视野中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岚;多元智能视界中的研究性学习[D];苏州大学;2004年
6 张志扬;初中化学新课程学生多元智能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慧芳;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巧霞;试论王充“疾虚妄”的批判精神[D];河北大学;2003年
9 陈星好;从《看,灰色的马》看五木宽之的批判精神[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朱敏;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73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7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