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体性论
本文选题:教师 + 主体性 ; 参考:《理论导刊》2009年12期
【摘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主体间性需以教师主体性的提高为前提。从教育哲学角度,探讨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缩短并协调外部规范角色与教师个性自我角色之间的差距和冲突,增加师生主体间的平等交往。最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不仅使教师的职业生命得以焕发,也能获得自身的生命自由和价值。
[Abstract]:To strengthen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and advocate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ubjectivity of teachers. From the angl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eachers' rethinking of themselves, establishes their own subjective status, shortens and coordinates the gap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 external normative roles and the teachers' personality self-roles, and increases the eq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nal achievement of the students, but also to achieve their own. Not only the professional life of teachers can be coruscated, but also their own life freedom and value.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小蔓;关于教师创造性的再认识 [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03期
2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李家成;论师生交往的个体生命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华;也谈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朱晓阳;在参与式时代谈建构"性别主体"的困境[J];开放时代;2005年01期
3 倪梁康;“全球伦理”的基础——儒家文化传统问题与“金规则”[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余妍霞,周兴国;《科学》课程挑战理科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李瑛;;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许世平;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调查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陈修梅,储红玲;“教学相长”的时代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曹长德;研究型教师刍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龙秀敏;;论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与意义[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10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茂祥;走班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兼论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红;中、英教育实习制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大为;存在与语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李家成;生命个体:教育的一种人性假设[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李曙华;潜在存在与发展的新视野──曼德尔布罗特空集之科学价值与哲学启示[J];哲学研究;1999年10期
4 金惠敏;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J];哲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国外课堂教学改革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2 刘承q;;教学观的确立及其落实[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3 张义泉;;论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4 张海燕;;搬开科学学生观之路上的绊脚石[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5 申晓佳;;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初探[J];教育;2011年21期
6 周健敏;;从“占有”走向“生成”——论课堂生活的品质转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王爱菊;;教学冲突的类型学考察[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8期
8 王庆;;“求学”说[J];中国教师;2011年15期
9 董耀棠;;探究自主教育途径 推进素质教育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12期
10 张文虎;雷振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反思视角[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郭庆娟;曲宁;;浅谈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施步骤及评价方法[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3 谢水芬;;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辩证观 兼论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4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潘洁媚;;探索与研究主体性学习的网络型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黄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高速通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8 石伏平;张新蕾;;道德与心理的整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吴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成功感[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陈学明;;试论青少年德育中的主体性缺失[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 王惠东;“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陈世珍;戒浮躁 弃肤浅 善学习 求真知[N];天津日报;2009年
3 刘炳学 何春华;主体性·效益性·艺术性[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吴桂荣;尊重学生自由出发的自由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余跃明;让课堂“活而不乱”[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东北师范大学 潘永兴;教育中的激励:一种教育自觉的理念[N];光明日报;2010年
7 陈伟民;人民大道现象[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高影;金耀林:“不老”的创新[N];中国教师报;2011年
9 曹中原;奇妙的角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曹中原;奇妙的角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7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巧玲;主体性开放式动态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兰军;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劲;论人的主体性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5 仇云龙;博客支持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郝中超;对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价值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国雄;“慎独”德育意义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曹炳志;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海蓉;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思考[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89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89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