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徒带教”到“团队成长”——基于上海市部分新教师专业成长调研的思考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新教师培养模式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B0634)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4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太年;从活动理论看学校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2 赵慧军;活动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王世赋;一言难尽的履职培训[J];云南教育(视界版B);2005年01期
4 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5 程维望,汪东兴;异化的培训,教师心中的痛[J];中国教师;2005年12期
6 冯晓霞;以活动理论为基础建构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7 周国君;专业化背景下的高校新教师培训[J];中国人才;2005年07期
8 梅健,简福平;活动理论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谭培霞;严把“入口关”做好新教师培训[J];内蒙古教育;2003年09期
10 郭春荣;开展新教师培训的初步探索[J];黑龙江教育;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越;陈跃新;周丽涛;;一种多agent活动理论[A];2006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曹艳;;基于技术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杨敏虹;朱善安;潘再平;徐平康;李智巧;;特色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姜德珍;;心理调适与“六十而再立”[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古林松;今年的新教师有点烦[N];中国教师报;2007年
2 记者 曾悄联 黎攀 甘毅 廖景标;自治区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宣讲团到各地巡回宣讲[N];广西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刘淼;市北区创新教师培养形式[N];青岛日报;2006年
4 江苏省通州市姜灶中学 瞿建东;走出工匠心态[N];中国教师报;2007年
5 记者 曾铁强 周文涛 吴家跃 唐广生 曾俊峰;区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宣讲团巡回宣讲鼓舞人心[N];广西日报;2005年
6 康群;长江大学:新教师须岗前培训一年[N];科学时报;2007年
7 ;朵朵“花儿”向太阳[N];重庆日报;2008年
8 记者 马丽;市政协召开学习实践活动理论研讨会[N];武威日报;2009年
9 孙军;青岛成立新教师培训导师团[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记者 王珠芳;重视先进性理论建设[N];闽东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柯清超;分布式学习系统软件建模方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任剑锋;非面对面CSCL交互行为促进策略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褚凤英;活动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煜俊;网络化协同产品开发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良辉;基于知识管理的在线学习支持系统设计[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莉霞;活动理论框架下的基于项目学习(PBL)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4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D];厦门大学;2006年
5 曾彦斌;回到本地[D];中山大学;2004年
6 姜学方;基于行为的交通出行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卢苇;“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董二丽;第三空间:拉什迪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策略[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隽;办公建筑中的第三空间——休憩交往空间[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10 张海艳;《赫索格》犹太身份的困惑与升华[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本文编号:2430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430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