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能力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00:01
   心理委员制度是朋辈咨询在我国的本土化形式。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指的是4~6年级的负责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班委成员,这些心理委员是从班级选拔出来、由心理老师培训后掌握了一定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人。共情指的是个体能够设身处地的识别、体验和反馈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的过程。共情技能被认为是中小学心理委员技能培训中具有较高优先级的咨询技能。目的:1.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心理委员的共情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在班内职位上的差异,为后续开展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培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开发一套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的共情培训方案并实施,对辅导效果进行质性和量性分析,以求能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的共情能力。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以某九年一贯制学校的379名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基本共情量表(BES)为研究工具,开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该量表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个维度。并对人口学变量和班级职位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研究二:依据已被证实有效的小学生共情培训方案编制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团辅方案并对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能力进行干预研究,探讨其是否有效以及有无效果的原因。采用被试间2*2实验设计,实验组是对15名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进行共情培训。对照组是对15名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进行一般的心理委员培训。研究结果:1.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与共情总分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与共情总分在独生子女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与共情总分在班级职位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经过实验处理后,在共情总分、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上,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后测得分(p0.05)。在共情总分、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上,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前测得分(p0.05)。结论:1.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达到一般水平,性别变量对共情能力有显著影响,而班级职位变量、独生子女变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没有显著影响。2.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培训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其共情能力。
【学位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441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委员研究
        2.1.1 心理委员制度起源研究
        2.1.2 心理委员概念研究
        2.1.3 心理委员培训研究
    2.2 共情研究
        2.2.1 共情的概念研究
        2.2.2 共情的理论研究
        2.2.3 共情的测量研究
        2.2.4 共情培训实证研究
    2.3 问题提出
3 研究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的一般状况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研究对象
        3.1.5 研究材料
        3.1.6 统计分析工具
    3.2 研究结果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现状
        3.2.2 不同性别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的差异性检验
        3.2.3 小学高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共情能力的差异性检验
        3.2.4 对不同职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差异性检验
    3.3 研究讨论
        3.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现状分析
        3.3.2 不同性别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情差异分析
        3.3.3 是否为独生子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情差异分析
        3.3.4 不同职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情差异分析
4 研究二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培养的实证研究
    4.1 小学高年心理委员共情团辅方案设计
        4.1.1 共情团辅方案的理论基础
        4.1.2 小学高年心理委员共情能力培养方案大纲
        4.1.3 共情培训方案的专家效度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假设
        4.2.3 研究方法
        4.2.4 研究对象
        4.2.5 研究工具
        4.2.6 研究过程
    4.3 研究结果
        4.3.1 量性结果
    4.4 研究讨论
        4.4.1 量性结果分析
        4.4.2 质性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总结论
    5.2 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
6 建议与展望
    6.1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菁蔓;;共情能力太强,会过得不开心吗?[J];求学;2019年38期

2 唐菁蔓;;共情能力太强,会过得不开心吗?[J];求学;2019年37期

3 阮兰红;余磊;杨锦绣;张培;刘思维;魏玮;;叙事护理对提高轮转护士共情能力的效果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04期

4 史晓露;;小学生共情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36期

5 朱亚莉;张军;;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培训在提高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年01期

6 韩凤师;邵淑红;;大学生童年创伤与共情能力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年05期

7 李晓净;张晓丽;辛玉美;王梦宇;初立颖;孟琨;何春昭;;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末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8 李婷婷;周晓娟;张理想;方妍;方储馨;;护生实习期间共情能力的动态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9 刘国艳;谢琴红;刘志军;朱千;何静;宋兴勇;;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对情绪弹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年05期

10 肖美青;潘孝富;;大学生共情能力与希望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红;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前锋;情绪加工中脑岛的反应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娜娜;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改善医学生临床共情能力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2 陈美娜;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

3 范星;共情能力对注意偏向和持续注意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

4 汪雪娜;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能力培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

5 张慧倩;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6 史建生;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现实状况及提升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7 丁向;共情能力培训对提升护生人文素质及职业认同度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李晓丽;兰州市综合医院儿科护士遭受暴力现况及其共情能力的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朱玉;精神分裂症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10 王荣鑫;共情能力和颜色背景对身体表情识别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1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841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b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