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萨提亚模式心理健康课程对初一学生自我评价及情感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4 16:05
  探究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初一学生自我评价及情感的影响,将60名初一学生分成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36)。对实验组实施萨提亚心理健康课程干预,对照组不干预。使用《自我评价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两组被试的自我评价和情感改变进行前后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被试的自我评价水平和积极情感水平明显提高,消极情感水平明显降低;心理健康课程干预带来的自我评价提升可有效预测初中生积极情感水平的增加,但不能预测消极情感水平的减少。结果显示,萨提亚模式的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提高初一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并提高其积极情感水平,降低消极情感水平。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研究.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萨提亚模式心理健康课程对初一学生自我评价及情感的影响研究


实验组-对照组课程前后的自我评价得分

积极情感,初中生,交互作用,改变量


8教育科学研究2019′02前测(M后测-前测=3.06,p<0.01),而对照组的前后测分数无显著差异(M后测-前测=0.40,p=0.53>0.05)。(见图1)2.积极/消极情感课程效果分析在积极情感方面,通过2(分组:实验组VS.对照组)×2(测试时间点:前测VS.后测)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因素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58)=3.27,0.05<P<0.10))。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M后测-前测=1.96,p<0.05),而对照组的前后测分数无显著差异(M后测-前测=0.36,p>0.05)。(见图2)在消极情感方面,通过2(分组:实验组VS.对照组)×2(测试时间点:前测VS.后测)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58)=4.93,P<0.0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后测得分低于前测(M后测-前测=-0.92,p<0.05),而对照组的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M后测-前测=0.97,p<0.05)。(见图3)(二)萨提亚模式心理健康课程促进初中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萨提亚模式课程能否通过干预自我评价改变情感体验,将情感改变量(积极情感改变量、消极情感改变量)作为因变量,将自我评价改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评价的改变量可显著预测积极情感的改变量,但自我评价的改变量不能显著预测消极情感的改变量。并且,自我评价的改变量能够解释积极情感改变量的15.5%,说明基于萨提亚的心理健康课程通过提升自我评价水平进而提高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水平,但不会通过提升自我评价水平进而减少个体的消极体验水平。(见表2)四、讨论与反思(一)萨提亚心理健康课程对初中生自我评价、情感体验的干预效果和影响机制传统的萨提亚模式大多针对心理

消极情感,初中生,交互作用,改变量


3.27,0.05<P<0.10))。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M后测-前测=1.96,p<0.05),而对照组的前后测分数无显著差异(M后测-前测=0.36,p>0.05)。(见图2)在消极情感方面,通过2(分组:实验组VS.对照组)×2(测试时间点:前测VS.后测)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58)=4.93,P<0.0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后测得分低于前测(M后测-前测=-0.92,p<0.05),而对照组的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M后测-前测=0.97,p<0.05)。(见图3)(二)萨提亚模式心理健康课程促进初中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萨提亚模式课程能否通过干预自我评价改变情感体验,将情感改变量(积极情感改变量、消极情感改变量)作为因变量,将自我评价改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评价的改变量可显著预测积极情感的改变量,但自我评价的改变量不能显著预测消极情感的改变量。并且,自我评价的改变量能够解释积极情感改变量的15.5%,说明基于萨提亚的心理健康课程通过提升自我评价水平进而提高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水平,但不会通过提升自我评价水平进而减少个体的消极体验水平。(见表2)四、讨论与反思(一)萨提亚心理健康课程对初中生自我评价、情感体验的干预效果和影响机制传统的萨提亚模式大多针对心理行为问题比较严重的个体,[25]而近几年来,有研究者将萨提亚模式运用到学生团体咨询领域,并发现该模式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提升都有一定效果。[26]-[28]本研究发现,通过萨提亚模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干预,初中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得以显著提高。由此证明,萨提亚模式的干预不仅适用于已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群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尊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J]. 刘广增,潘彦谷,李卫卫,孟亚运,张大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1)
[2]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与内化问题行为的关系[J]. 王玉洁,窦凯,刘毅,高涛,张轩辉.  中国学校卫生. 2015(03)
[3]初中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J]. 邓林园,马博辉,武永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2)
[4]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和追踪研究[J]. 吴燕霞,王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1)
[5]大学生的主观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 黎艳,聂衍刚.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9)
[6]一例抑郁情绪咨询案例报告——基于萨提亚式治疗方法[J]. 陈春媛,李辉.  社会心理科学. 2010(03)
[7]大学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杨晓峰,许思安,郑雪.  中国特殊教育. 2009(12)
[8]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J]. 杨明娟.  社会心理科学. 2008(01)
[9]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的结构和效度[J]. 陈文锋,张建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1)
[10]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困难、人际关系、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李晓东,聂尤彦,林崇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02)

硕士论文
[1]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干预研究[D]. 张晨旭.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信任的应用研究[D]. 梁琦.山西师范大学 2014
[3]萨提亚模式对初中生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的促进性研究[D]. 宋睿苗.山西师范大学 2012
[4]中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 康茜.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在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D]. 李林霞.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98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098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3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