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视域审视与发展取向——基于2015—2018年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11 09:58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流程与组织的再造,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现代化治理,提升教育公平。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2015—2018年"互联网+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研究队伍、研究机构、主题结构等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识别,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的文献成果呈现出方法上由经验式、描述式向实证靠拢,问题上由理论钻研向实践探索发展,视角上由宏观政策转向学生中心的人本化等动态趋势。虽然"互联网+教育"的研究成果在质与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研究流于形式、主题相对分散、热点追求过度、缺乏完整分析框架等。为促进"互联网+教育"研究在内容上聚焦、在深度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亟须从人的主体性、互联网思维、产教融合等方面加以拓展与深化。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7(01)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论文载文量前11位期刊分布·09·
(三)研究者身份分布经三次筛选,540篇有效文献中有6篇缺失作者机构信息,因此,实际统计在内的论文是534篇。在查询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较为广泛的合作署名现象,共计240篇(占44.94%)。为简化起见,笔者统一以第一作者身份作为判断依据。如图3所示,研究队伍结构比较复杂,研究者身份多元化,既有教师(485篇,占入选文章的90.82%),又有研究人员、政府官员,还有编辑、企业人员。作者身份排在前五名的是,本科其他教师(指未注明所属院系的教师;46.25%)、本科教育学院教师(14.98%)、高职教师(13.67%)、本科信息技术教师(7.30%)以及成人与继续教育教师(6.74%),可见,“互联网+教育”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并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学方面,虽然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但是占比极少,影响不大;远程、成教领域研究者多,基础教育研究者少,研究人员的领域跨度有待增强。图3研究成果作者身份分布(四)研究主题分布通过对540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频次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思维”以及“成人与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学习者”“职业教育”(如图4),既说明当前研究主题的范围,也反映出关键词意指的无图4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分布·19·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视域审视与发展取向
(三)研究者身份分布经三次筛选,540篇有效文献中有6篇缺失作者机构信息,因此,实际统计在内的论文是534篇。在查询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较为广泛的合作署名现象,共计240篇(占44.94%)。为简化起见,笔者统一以第一作者身份作为判断依据。如图3所示,研究队伍结构比较复杂,研究者身份多元化,既有教师(485篇,占入选文章的90.82%),又有研究人员、政府官员,还有编辑、企业人员。作者身份排在前五名的是,本科其他教师(指未注明所属院系的教师;46.25%)、本科教育学院教师(14.98%)、高职教师(13.67%)、本科信息技术教师(7.30%)以及成人与继续教育教师(6.74%),可见,“互联网+教育”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并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学方面,虽然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但是占比极少,影响不大;远程、成教领域研究者多,基础教育研究者少,研究人员的领域跨度有待增强。图3研究成果作者身份分布(四)研究主题分布通过对540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频次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思维”以及“成人与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学习者”“职业教育”(如图4),既说明当前研究主题的范围,也反映出关键词意指的无图4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分布·19·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视域审视与发展取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互联网+视域下的博雅教育[J]. 伍茂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新形态:主要类型、共性特征与有效实现[J]. 张海生,范颖. 中国远程教育. 2018(10)
[3]大数据视角下“互联网+教育”生态观及其建构[J]. 吴南中,黄治虎,曾靓,谢青松,夏海鹰.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0)
[4]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互联网+教育”要素与功能研究[J]. 刘革平,余亮,龚朝花,吴海燕.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9)
[5]“互联网+教育”下循证教学的理念与路径[J]. 郑红苹,崔友兴. 教育研究. 2018(08)
[6]从学力观的历史变迁审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评价[J]. 齐宇歆.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2)
[7]“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 余胜泉,汪晓凤. 开放教育研究. 2017(01)
[8]高校教师发展视阈下“互联网+”教育的六大特征[J]. 李子运.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1)
[9]“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反思[J]. 张晓东. 江苏高教. 2017(01)
[10]“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 潘懋元,陈斌. 重庆高教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3131047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7(01)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论文载文量前11位期刊分布·09·
(三)研究者身份分布经三次筛选,540篇有效文献中有6篇缺失作者机构信息,因此,实际统计在内的论文是534篇。在查询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较为广泛的合作署名现象,共计240篇(占44.94%)。为简化起见,笔者统一以第一作者身份作为判断依据。如图3所示,研究队伍结构比较复杂,研究者身份多元化,既有教师(485篇,占入选文章的90.82%),又有研究人员、政府官员,还有编辑、企业人员。作者身份排在前五名的是,本科其他教师(指未注明所属院系的教师;46.25%)、本科教育学院教师(14.98%)、高职教师(13.67%)、本科信息技术教师(7.30%)以及成人与继续教育教师(6.74%),可见,“互联网+教育”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并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学方面,虽然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但是占比极少,影响不大;远程、成教领域研究者多,基础教育研究者少,研究人员的领域跨度有待增强。图3研究成果作者身份分布(四)研究主题分布通过对540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频次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思维”以及“成人与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学习者”“职业教育”(如图4),既说明当前研究主题的范围,也反映出关键词意指的无图4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分布·19·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视域审视与发展取向
(三)研究者身份分布经三次筛选,540篇有效文献中有6篇缺失作者机构信息,因此,实际统计在内的论文是534篇。在查询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较为广泛的合作署名现象,共计240篇(占44.94%)。为简化起见,笔者统一以第一作者身份作为判断依据。如图3所示,研究队伍结构比较复杂,研究者身份多元化,既有教师(485篇,占入选文章的90.82%),又有研究人员、政府官员,还有编辑、企业人员。作者身份排在前五名的是,本科其他教师(指未注明所属院系的教师;46.25%)、本科教育学院教师(14.98%)、高职教师(13.67%)、本科信息技术教师(7.30%)以及成人与继续教育教师(6.74%),可见,“互联网+教育”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并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学方面,虽然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但是占比极少,影响不大;远程、成教领域研究者多,基础教育研究者少,研究人员的领域跨度有待增强。图3研究成果作者身份分布(四)研究主题分布通过对540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频次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思维”以及“成人与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学习者”“职业教育”(如图4),既说明当前研究主题的范围,也反映出关键词意指的无图4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分布·19·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视域审视与发展取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互联网+视域下的博雅教育[J]. 伍茂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新形态:主要类型、共性特征与有效实现[J]. 张海生,范颖. 中国远程教育. 2018(10)
[3]大数据视角下“互联网+教育”生态观及其建构[J]. 吴南中,黄治虎,曾靓,谢青松,夏海鹰.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0)
[4]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互联网+教育”要素与功能研究[J]. 刘革平,余亮,龚朝花,吴海燕.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9)
[5]“互联网+教育”下循证教学的理念与路径[J]. 郑红苹,崔友兴. 教育研究. 2018(08)
[6]从学力观的历史变迁审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评价[J]. 齐宇歆.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2)
[7]“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 余胜泉,汪晓凤. 开放教育研究. 2017(01)
[8]高校教师发展视阈下“互联网+”教育的六大特征[J]. 李子运.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1)
[9]“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反思[J]. 张晓东. 江苏高教. 2017(01)
[10]“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 潘懋元,陈斌. 重庆高教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3131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13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