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裹挟与融合:空间视角下家庭与学校关系的变革
发布时间:2021-04-13 06:11
在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空间从家庭空间分离并与社会空间整合,孕育了中心与边缘相冲突的种子。借助学校建筑结构化、知识精致化、儿童对象化,现代学校空间裹挟着家庭空间,使得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深化。随着网络社会与流动空间的产生,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可能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场所,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相互联通,儿童被赋予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家校空间日益融合。在流动空间中,空间塑造的矛盾并没有被消除,新的矛盾正形塑着家校空间。空间生产成为家校关系变革的不竭动力。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39(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空间:家校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一) 三元空间:对物质和精神空间的超越
(二) 空间化:历史观与空间观的统一
二、空间抽象化:家校空间分离
(一) 从在家学习到在校学习:物理空间的分离
(二) 从地方知识到专家知识:构想空间的分离
(三) 从“小大人”到“儿童”:经验空间的分离
三、空间矛盾化:学校空间对家庭空间的裹挟
(一) 学校建筑结构化:物理空间的区隔
(二) 知识精致化:构想空间的排斥
(三) 儿童对象化:经验空间的裹挟
四、空间流动化:家校空间的融合
(一) 无限制的学习场所:物理空间的融合
(二) 开放的教育资源:构想空间的融合
(三) 以“我”为主的学习者:经验空间的融合
五、结语:空间生产是家校关系变革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 刘利民.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7)
[2]美国儿童养育的“学校化”——对“家长参与”政策的工具理性的评析[J]. 卫沈丽.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7(05)
[3]教室空间演变与意蕴创新[J]. 徐士强.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34)
[4]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发展与影响探析[J]. 周世厚,段庆阳. 比较教育研究. 2016(06)
[5]《空间的生产》的空间历史唯物主义观[J]. 刘怀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1)
[6]《空间的生产》若干问题研究[J]. 刘怀玉. 哲学动态. 2014(11)
[7]现代性与学校空间的生产[J]. 石艳. 教育研究. 2010(02)
[8]公立学校200年:问题与变革[J]. 劳凯声.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04)
[9]学校空间性及其基本内涵[J]. 苏尚锋. 教育学报. 2007(05)
[10]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 张良才. 中国教育学刊. 2006(06)
本文编号:3134774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39(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空间:家校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一) 三元空间:对物质和精神空间的超越
(二) 空间化:历史观与空间观的统一
二、空间抽象化:家校空间分离
(一) 从在家学习到在校学习:物理空间的分离
(二) 从地方知识到专家知识:构想空间的分离
(三) 从“小大人”到“儿童”:经验空间的分离
三、空间矛盾化:学校空间对家庭空间的裹挟
(一) 学校建筑结构化:物理空间的区隔
(二) 知识精致化:构想空间的排斥
(三) 儿童对象化:经验空间的裹挟
四、空间流动化:家校空间的融合
(一) 无限制的学习场所:物理空间的融合
(二) 开放的教育资源:构想空间的融合
(三) 以“我”为主的学习者:经验空间的融合
五、结语:空间生产是家校关系变革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 刘利民.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7)
[2]美国儿童养育的“学校化”——对“家长参与”政策的工具理性的评析[J]. 卫沈丽.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7(05)
[3]教室空间演变与意蕴创新[J]. 徐士强.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34)
[4]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发展与影响探析[J]. 周世厚,段庆阳. 比较教育研究. 2016(06)
[5]《空间的生产》的空间历史唯物主义观[J]. 刘怀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1)
[6]《空间的生产》若干问题研究[J]. 刘怀玉. 哲学动态. 2014(11)
[7]现代性与学校空间的生产[J]. 石艳. 教育研究. 2010(02)
[8]公立学校200年:问题与变革[J]. 劳凯声.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04)
[9]学校空间性及其基本内涵[J]. 苏尚锋. 教育学报. 2007(05)
[10]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 张良才. 中国教育学刊. 2006(06)
本文编号:3134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13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