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批判教育学的伦理之维
发布时间:2021-04-15 09:41
批判教育学之批判既是一种关系性的分析方法,即将教育与对国家和社会的理解联系起来,以及与对这些关系的抗争联系起来,也是一种否定性的激进的态度倾向和言行风格,同时它还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明。批判教育学之批判作为一种关怀伦理,主要体现在民主自由的价值追求、基于受压迫者的立场以及回归教育生活等方面。基于民主左派立场的批判教育学之批判虽然有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其价值是有限的:其实践观有深层缺陷,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践观。作为一种教育学,因其始终局限于知识的社会建构观,致力于意识形态的揭露与批判而走向偏颇。正因为如此,在移植这种批判性的话语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这样,教育批判才更加理性与有效。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 2019,4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批判教育学之“批判”:内涵及其指涉
二、批判:作为一种关怀伦理
(一) 终极关怀:自由与民主
(二) 转换立场:基于被压迫者的视角
(三) 回归教育生活:批判的世俗化
三、批判教育学之批判性关怀:限度及自觉
(一) 实践观的深层缺陷
(二) 教育学观照的偏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科、跨学科与高等教育的社会正义追求——批判教育学的视角及其修正[J]. 周险峰,黄晓彬.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01)
[2]批判教育学的概念[J]. 温克勒,陈泺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4)
[3]从“有权者的知识”到“强有力的知识”——麦克·扬与张建珍、许甜关于课程知识观转型的对话[J]. 麦克·扬,张建珍,许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4]实践与解放:从马克思到“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批判[J]. 李西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7)
[5]学者对于正义的追寻——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访谈录[J]. 彼得·麦克拉伦,于伟. 外国教育研究. 2015(06)
[6]“愤怒”的使命与批判教育学的未来——迈克尔·阿普尔教授访谈[J]. 李慧敏. 全球教育展望. 2015(01)
[7]批判理论的界限——对法兰克福学派主导思想的反思[J]. 俞吾金. 探索与争鸣. 2014(12)
[8]教师教育:一个充满斗争的政治场域——迈克·阿普尔教授访谈录[J]. 杨跃. 全球教育展望. 2014(09)
[9]忧伤与愤怒:教育社会学的情感动力——以涂尔干、麦克拉伦为例[J]. 周勇. 教育学术月刊. 2014(09)
[10]批判教育研究的原旨、演展和社会权力架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阿普尔教授访谈[J]. 洪志忠. 全球教育展望. 2011(02)
本文编号:3139091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 2019,4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批判教育学之“批判”:内涵及其指涉
二、批判:作为一种关怀伦理
(一) 终极关怀:自由与民主
(二) 转换立场:基于被压迫者的视角
(三) 回归教育生活:批判的世俗化
三、批判教育学之批判性关怀:限度及自觉
(一) 实践观的深层缺陷
(二) 教育学观照的偏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科、跨学科与高等教育的社会正义追求——批判教育学的视角及其修正[J]. 周险峰,黄晓彬.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01)
[2]批判教育学的概念[J]. 温克勒,陈泺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4)
[3]从“有权者的知识”到“强有力的知识”——麦克·扬与张建珍、许甜关于课程知识观转型的对话[J]. 麦克·扬,张建珍,许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4]实践与解放:从马克思到“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批判[J]. 李西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7)
[5]学者对于正义的追寻——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访谈录[J]. 彼得·麦克拉伦,于伟. 外国教育研究. 2015(06)
[6]“愤怒”的使命与批判教育学的未来——迈克尔·阿普尔教授访谈[J]. 李慧敏. 全球教育展望. 2015(01)
[7]批判理论的界限——对法兰克福学派主导思想的反思[J]. 俞吾金. 探索与争鸣. 2014(12)
[8]教师教育:一个充满斗争的政治场域——迈克·阿普尔教授访谈录[J]. 杨跃. 全球教育展望. 2014(09)
[9]忧伤与愤怒:教育社会学的情感动力——以涂尔干、麦克拉伦为例[J]. 周勇. 教育学术月刊. 2014(09)
[10]批判教育研究的原旨、演展和社会权力架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阿普尔教授访谈[J]. 洪志忠. 全球教育展望. 2011(02)
本文编号:3139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13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