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08:16
社会排斥是指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被渴望的团体排斥在外,无法融入集体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大学生人际暴力发生比较频繁,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遭受同伴排斥是引发人际暴力问题的关键诱因。因此,关注大学生遭到排斥后的身心反应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的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遭受排斥之后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结果表明,大学生遭受排斥之后隐性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针对自己的消极的行为应对方式比较多。研究结论有助于高校就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管理。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提出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遭受排斥后的情绪反应
(二) 大学生遭受排斥后的行为应对方式
1. 自我指向型积极行为。
2. 自我指向型消极行为。
3. 指向他人型亲社会行为。
4. 指向他人型反社会行为。
四、对策讨论
(一) 对遭受排斥的大学生的情绪进行识别和引导
(二) 对社会排斥情境下的大学生的行为进行预警和干预
1. 个体层面。
2. 学校层面。
3. 家庭层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社会排斥行为诱发因素的扎根研究[J]. 张桂平,王茹. 教育学术月刊. 2016(03)
[2]职场排斥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与集体主义倾向的作用[J]. 吴隆增,刘军,许浚.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3)
[3]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J]. 刘凤娥. 统计研究. 2009(07)
[4]反社会行为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 陈熊鹰,吴少勤,董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5]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J]. 夏凌翔,黄希庭. 心理学报. 2008(05)
[6]青少年自尊与攻击的关系: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J]. 辛自强,郭素然,池丽萍. 心理学报. 2007(05)
[7]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8]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 李丹. 心理科学. 2000(03)
[9]“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 肖计划,许秀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04)
本文编号:3267877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提出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遭受排斥后的情绪反应
(二) 大学生遭受排斥后的行为应对方式
1. 自我指向型积极行为。
2. 自我指向型消极行为。
3. 指向他人型亲社会行为。
4. 指向他人型反社会行为。
四、对策讨论
(一) 对遭受排斥的大学生的情绪进行识别和引导
(二) 对社会排斥情境下的大学生的行为进行预警和干预
1. 个体层面。
2. 学校层面。
3. 家庭层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社会排斥行为诱发因素的扎根研究[J]. 张桂平,王茹. 教育学术月刊. 2016(03)
[2]职场排斥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与集体主义倾向的作用[J]. 吴隆增,刘军,许浚.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3)
[3]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J]. 刘凤娥. 统计研究. 2009(07)
[4]反社会行为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 陈熊鹰,吴少勤,董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5]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J]. 夏凌翔,黄希庭. 心理学报. 2008(05)
[6]青少年自尊与攻击的关系: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J]. 辛自强,郭素然,池丽萍. 心理学报. 2007(05)
[7]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8]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 李丹. 心理科学. 2000(03)
[9]“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 肖计划,许秀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04)
本文编号:3267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26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