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21-12-09 17:11
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该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文化根源及历史背景。重视教育、教化作用的儒家文化传统,近代国内外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刺激下的民族觉醒,近代西方国家重视教育实现强国的发展经验,以及国人对救国方案的探索和反省等,共同促成了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救国思潮形成于洋务运动晚期,经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进入勃兴和高涨阶段,回落和转型于抗战爆发后,经历了萌发与形成、勃兴与高涨、回落与转型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教育救国有其认识的局限性,但其对国民的启蒙和促进社会近代化发展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救国",与今天我们倡导的"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等发展战略,有着内在一致的逻辑关系。全面考察教育救国思潮在近代中国产生与演变的历史轨迹,不仅有学术价值,也不无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高教探索.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教育救国思潮的文化历史根源
二、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
(一) 教育救国思潮的萌发与形成
(二) 教育救国思潮的勃兴与高涨
(三) 教育救国思潮的回落与转型
三、教育救国思潮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救国论”论衡[J]. 熊贤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11)
[2]对“教育救国论”的再认识[J]. 黄升任. 探索与争鸣. 1999(07)
[3]百年回首 试论“教育救国”[J]. 周贝隆. 教育发展研究. 1999(04)
本文编号:3530989
【文章来源】:高教探索.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教育救国思潮的文化历史根源
二、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
(一) 教育救国思潮的萌发与形成
(二) 教育救国思潮的勃兴与高涨
(三) 教育救国思潮的回落与转型
三、教育救国思潮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救国论”论衡[J]. 熊贤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11)
[2]对“教育救国论”的再认识[J]. 黄升任. 探索与争鸣. 1999(07)
[3]百年回首 试论“教育救国”[J]. 周贝隆. 教育发展研究. 1999(04)
本文编号:3530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53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