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与MIT OCW开放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与MIT OCW开放教育资源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始于2001年,它是学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免费共享的一次有意义实践,对全球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MIT OCW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开拓者和带动者,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国家精品课程借鉴。本课题以国家精品课程和MIT OCW这两个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项目的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围绕两项目的运行和两项目开放教育资源两大维度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二者各自的优劣势,进而给出“借鉴MIT OCW成功经验,发挥国家精品课程自身优势”的几条建议。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接着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对话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第三章作者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国家精品课程与MIT OCW两个项目的概况和开放教育资源,着重对开放教育资源中的指导资源、学习资源、拓展资源、评价资源和互动资源进行分析;第四章作者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讨论,形成了一些对我国国家精品课程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有借鉴意义的比较结论;在本研究最末作者解释研究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本研究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 MIT OCW 开放教育资源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20
- 1.1 课题研究背景7-8
- 1.1.1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7
- 1.1.2 终身教育思想的需要7-8
- 1.1.3 教育平等的需要8
- 1.1.4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成熟提供技术支持8
- 1.2 相关研究现状8-16
- 1.2.1 国家精品课程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9-11
- 1.2.2 MIT OCW 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11-13
- 1.2.3 国家精品课程与MIT OCW 开放教育资源比较研究的现状13-15
- 1.2.4 对现状研究的简要评述15-16
- 1.3 研究设计16-19
- 1.3.1 研究目标16
- 1.3.2 研究对象16-17
- 1.3.3 研究框架17-18
- 1.3.4 研究意义18-19
- 1.4 研究方法19-20
- 1.4.1 文献研究法19
- 1.4.2 统计分析法19
- 1.4.3 比较研究法19-20
- 2 理论基础20-28
- 2.1 概念以及相关术语界定20-22
- 2.1.1 “开放教育资源”概念界定20-21
- 2.1.2 关键术语解释21-22
- 2.2 后现代课程观22-24
- 2.2.1 丰富性(Rich)23
- 2.2.2 回归性(Recursive)23
- 2.2.3 关联性(Relational)23-24
- 2.2.4 严密性(Rigorous)24
- 2.3 对话理论24-26
- 2.3.1 自我对话25-26
- 2.3.2 与外在的对话26
- 2.4 教学设计理论26-28
- 2.4.1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27
- 2.4.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27
- 2.4.3 以“资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27-28
- 3 国家精品课程与MIT OCW 开放教育资源比较维度28-42
- 3.1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与MIT OCW 项目概况的比较28-33
- 3.1.1 项目启动背景28-31
- 3.1.2 课程发布流程31-32
- 3.1.3 资源支持平台32-33
- 3.2 国家精品课程与MIT OCW 开放教育资源比较33-42
- 3.2.1 指导资源33-36
- 3.2.2 学习资源36-39
- 3.2.3 扩展资源39
- 3.2.4 评价资源39-40
- 3.2.5 互动资源40-42
- 4 借鉴MIT OCW 经验发挥国家精品课程优势42-46
- 4.1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运行优化42-43
- 4.1.1 政策上鼓励,,经费上支持42
- 4.1.2 课程发布高效,资源利用充分42-43
- 4.1.3 资源技术平台构建,资源可获取性稳定43
- 4.2 国家精品课程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优化43-46
- 4.2.1 指导资源:侧重教学组织43
- 4.2.2 学习资源:着眼学习活动设计43-44
- 4.2.3 扩展资源:关注课程与生活的联系44
- 4.2.4 评价资源: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44-45
- 4.2.5 互动资源:提倡学生与教师、同伴积极交流45-46
- 5 结语与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0
- 后记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燕儿;刘召山;;MIT OCW项目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理念与运行机制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2 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及性评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3 张晓彬;李霜爽;;精品课程传播效果分析[J];发展;2008年08期
4 王军;;强化实践教学打造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2期
5 芦君;郭素萍;韩小丽;;国家精品课程研究现状探析[J];青年文学家;2009年08期
6 许晓东;陈国松;;基于辅修专业的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9期
7 黄荣怀;曾兰芳;郑兰琴;;关于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方法变革的趋向研究——基于国家精品课程的抽样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8 周明星;刘晓;;创建国家精品课程:内涵、现状与策略——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职业教育学》为例[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许霄羽;王润孝;;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英语”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10 盛正发;;质量工程实施中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鄢红;郭广生;张常群;;计算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刘晔;杨振坤;王建华;李瑞程;;彰显特色,不断创新,推进《电工电子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3 裘琴儿;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网络教学建设研究[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严玉蓉;薛锋;宁平;童真;;面向工程教育的高分子物理[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5 王如竹;陈芝久;林文胜;;“制冷与低温原理”国家精品课程介绍[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6 丁成华;左铮云;韩立民;刘英锋;石强;程绍民;周志刚;王朝晖;方芳;李晶晶;郑绍勇;;《中医诊断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晓明;;东南大学《路基路面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美娇;国家精品课程与MIT OCW开放教育资源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3 欧阳汝梅;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邱林;医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调查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彭慧;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钟达;知识可视化及其教学应用[D];西南大学;2010年
7 唐知涵;中外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唐知涵;中外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与MIT OCW开放教育资源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498812.html